摘?要:中國音樂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式的美學思想。中國音樂無論在節奏、旋律還是音色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庸平和的儒家思想的影子,作品大多具有曲調流暢悠揚,結構開合有度,樂意雅致的特征,和諧美是中國音樂的最為重要的美學思想。意境既是整個中國美學觀中的核心,也是歷代音樂家所極力追求的審美空間。家國情懷貫穿古今,是中國人永遠追求的文化精神。“家國情懷”也是中國音樂的主流思想。
關鍵詞:中國音樂;“和諧美”;“意境”美;“家國情懷”
中國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給人帶來不同的聽覺享受。中國音樂有著不同于西方及世界其他地區音樂文化的美學追求。它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式的美學思想。
一、 中國音樂中的“和諧美”
和諧是一種美,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重要的美學思想,它一方面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方面體現了人與社會的和諧。
如果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一種自然天成,那么“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就是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中國古典詩詞有著無盡的和諧之美,而中國古典音樂也同樣表現出旋律流暢,開合有度,樂意雅致的和諧之美。
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音樂形式規范,崇尚“雅樂”,其特點是以齊奏為主,曲調簡單,節拍緩慢,音樂和諧典雅。
春秋時的大思想家、音樂家孔子指出,演奏音樂要有始有終,他強調音樂結束部分的重要性。《論語·八佾》篇載: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這段話說:音樂開始時,各種樂器齊奏。展開后,樂器間相互配合,協調推進,音調純凈優美。之后,音樂主題突出,音調響亮達到高潮。最后,收聲歸韻,樂曲在余音裊裊中結束。在這里音樂藝術由平和到高潮再到平和的美學思想得以很好的反映。
《論語·八佾》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他認為音樂應該如韶樂一樣做到“盡善盡美”,在創作音樂上即要做到結構完整還要注意內容的健康向上。音樂要有一定的思想,并要用這種思想去感化和教育人,國家應大力推廣充滿真、善、美的音樂。
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一書,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書中有許多描寫音樂的章節。如其中的“大樂”篇中說“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意思為聲音產生于和諧,和諧來源于合度。
中國古典音樂在節奏、旋律、音色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庸平和的儒家思想的影子。
中國古典音樂在節奏上除了常見的八分、十六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附點外,廣泛運用了散板即自由拍的形式,這樣的節奏有助于表現個人情感的微妙變化,給音樂的表演帶來自由的空間。具有不均衡性的,強弱關系顛倒的切分節奏在中國古典音樂中是極其少見的。
在旋律上中國古典音樂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用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完美演繹了人們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這五個音以純五度關系相互依存,彼此之間非常協和。即使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也沒有脫離開純五度關系這個體系。作曲家創作時,為了不破壞曲調的和諧之美,增加的清角、變徵、變宮、閏四個音都只用作偏音使用。五聲調式的發明帶給音樂創作和演奏的無限可能,極大地解放了音樂家被束縛的手腳。例如中國的箜篌、古箏、揚琴各類樂器都以純五度關系定弦,塤、笛等樂器也是以純五度進行定位的,演奏者可以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想,既是不懂音律的人也可以即興演奏出一段協和優美的曲調。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樂器都做不到。
中國古典音樂多追求清新淡雅的音色,如同中國水墨畫一樣具有獨特的韻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南絲竹,民間絲竹藝人對江南絲竹音樂曾有這樣的描述:“二胡一條線,笛子打打點,洞簫進又出,琵琶篩篩匾,雙清當板壓,揚琴一捧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古典樂隊中各種樂器相互協作,相互配和的情景,也通俗地說明了各種樂器在樂隊中的不同作用。這樣的配和有效地展示了每件樂器的音色,又很好避免了多種樂器合奏中出現的不協和的聲音。
我們所熟知的一些經典作品無不蘊含了中國音樂所具有的和諧之美。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可謂具有和諧美的國樂經典。作品通過描寫江上月夜,表達了作曲家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樂曲起于暮鼓、簫聲,音樂低沉委婉,緩緩而出,呈現出夕陽西下,明月升騰之景;之后輕舟蕩漾、槳櫓添聲……遙聞漁歌、歸舟破水、浪花飛濺、輕舟漸遠、江水幽靜、韻味深長。全曲清新淡雅、意境深遠,聽后令人神清氣爽。這正是音樂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作用的結果。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雖是一部愛情悲劇,但再現部——化蝶作者采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使原本尖銳的矛盾沖突得以化解,音樂又重歸安詳、純凈,這就是和諧。民樂合奏曲《彩云追月》旋律舒緩優美、節奏平穩,速度中速稍慢,表達了思念親人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這就是和諧。
《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春節序曲》等經典名曲都無不折射出中國音樂的和諧之美。
二、 中國音樂中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有家才能感到生活的幸福,有國才感到生活的安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滿滿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貫穿古今,永不落幕。《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毛澤東說:“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周恩來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都彰顯了濃濃的家國情懷。音樂不僅可以維風善俗,也可以傷風敗俗。
“家國情懷”是中國音樂的主流思想。
孔子聽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對音樂非常癡迷。孔子追求的音樂并非是雄強、激進的龐然之聲,而是“盡善盡美”的大韶之樂。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孔子音樂育人思想的經典論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修養從詩開始,完善于樂。他認為音樂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人格的更高境界。更進一步認為音樂應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服務,音樂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孔子推崇雅樂棄俗樂的思想,代表了當時諸子百家希望人們愛家愛國的共同心聲。
《呂氏春秋》也說:肥肉厚酒是爛腸之食,鄭衛之音是伐性之斧說明了壞的音樂可以使人的心性變壞的道理,應該放棄。因為人的心性變壞了,家庭就不會和睦,社會就變壞了。這一論述進一步體現了我國先秦時期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尚的音樂美學思想。
《樂記》中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知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其意為因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禮樂,並不是它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來教導民眾節制自己的好惡之情,從而歸于正確的人生正途。所以,中國在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創作許多具有家國情懷音樂。如古曲《廣陵散》《滿江紅》《蘇武牧羊》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朝末年中國積弱積貧,中華民族受盡屈辱。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志青年創作了許多反映愛國思想的歌曲。這些歌曲大部分成為《學堂樂歌》的內容,為拓寬視野,提高文化素質,宣揚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高昂激越、鏗鏘有力,歌詞鼓舞人心,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憤恨和反抗精神,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英雄氣概。
冼星海一曲《黃河大合唱》激勵了無數中國人的抗日斗志。每次演唱都讓我們慷慨激昂、熱血沸騰。他“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的音樂作品深受百姓喜歡。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充滿了濃濃的家國情懷。新中國成立以來愛國主義音樂如雨后春筍般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祖國頌》《祝酒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心》《我和我的祖國》《看山看水看中國》等具有愛國情懷的歌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
三、 中國音樂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意境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特有的現象一直存在,他是中國知識分子寄情于山水,領悟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精神體現。意境既是整個中國美學觀中的核心,也是歷代音樂家所極力追求的審美空間。
中國古典音樂中,有很多意境深遠的歌曲,其中《陽關三疊》的意境可以說是最吸引人的。歌曲開始四句曲調在中聲區婉轉流暢,描繪出渭城楊柳依依、客舍華美、處處鶯歌燕舞的動人畫面,“西出陽關無故人”激起了詩人無限的遐想,讓人透過繁華仿佛看到了友人將要面對的長風肆虐、人煙稀少的西北邊塞生活。“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一句,旋律兩次八度大跳后暢懷高歌,將感情推向高潮,表現出義無反顧的浩然正氣。后面的幾句旋律突然下沉,力度變弱是音樂歸于安靜。在這里實境和虛境共同作用,促進了意境的形成。
古琴作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演奏中頻繁地使用散音和泛音,其聲空靈幽深超凡脫俗。《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古琴曲。
[清]《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曲中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白沙安詳,群雁由遠至近徘徊飛鳴而落,一會兒,雁群,沙岸,水波在愈來愈濃的暮色中漸漸睡去。此情此景正如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畫一般意境蒼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由中央音樂學院胡廷江老師創作的《春天的芭蕾》是當代典型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此曲以民歌為依托,有著濃厚的民族審美情趣,以詩意的表達方式譜寫華美旋律,把春天的活力與歡快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 總結
總之,中國音樂如同中國文學與繪畫一樣從未停止過對意境美的追求。作品中景物的虛實相生、清濁相濟,令人神往。總體而言,虛空和清淡是中國古典音樂意境美最為重要的特征。而和諧美、意境美及濃濃的家國情懷是中國音樂的三大美學思想,也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傳承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在當代以及未來的音樂創作中大力提倡。這三大美學思想也與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中國文藝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新時期文藝創作要求一脈相承。
參考文獻:
[1]論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呂氏春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3]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張偉儒,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