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的福祉,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隨著我們可利用資源的不斷匱乏、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系統逐漸退化,我們更要樹立起尊重、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保持 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 戰略定力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加快體制建設,譜寫中國發展新篇章,要建設以自然、人類、社會、和諧共存、良性循環、全面共同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更是人類為保護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豐碩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完美總和。是貫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過程和全方面的系統建設工程,全面反映了社會文明進步的繁榮狀態。
十八大之后,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強有力的措施,促進和保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發展,使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趨勢繼續穩中有升,為以后我國推行強有力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戰略支撐,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結構框架為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形成提供了結構保障。
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保護生態環境是全人類應該遵守的共識。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積極促進這一理念的實踐。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伴隨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我國對于保護生態文明的理念也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自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中首次提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進一步拓展了上述保護生態環境的全新理念,使得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徹底從主觀認識層面扭轉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不重視、對其戰略地位不敏感的被動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地提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和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要判斷準確,戰略上要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要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在此號召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加強,五位一體的建設方針也明確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擁有著和經濟建設一樣的地位[1]。保持和加強生態文明的戰略定力,在我國得到了制度和形式上的雙重保障,無論今后面臨如何嚴峻的考驗,即使經濟發展因此受到了掣肘,我國也會堅定不移地實行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基本國策。這一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現階段中,必須咬緊牙關,越過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這個難點。這是我國的政體所決定的,也是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理念的實質化和具體化。
二、強化生態文明理念的思想根基
信念是一種來源于普遍共識所帶來的積極態度,是堅持一件事的思想基礎和動力源泉。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基本的國策,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的共同努力,而在這個努力過程中,信念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是尤為重要的。形成這樣一種理念,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樹立牢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加強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基本決策的認識和共識,以此用來抵抗因一時不利而情緒化作出決策從而做出損害自然環境或者出現有悖于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基本國策的決定[2]。
當然,樹立這樣的一種觀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客觀現實出發,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從邏輯上看,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其提供有利的思想支撐,就要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老思想、老傳統,用生態文明概念替代以往的非生態文明理念。這其中最應注意的就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傳統思維模式,人們受這些觀念的長期影響,即使自己心中已經明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很難自覺地將自己的思維跳出思維定式,無法堅定不移地建設生態文明,為破壞環境的行為留下可以操作的空間。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根深蒂固的理念還會和已經樹立起來的生態文明理念相沖突,而生態文明理念在實踐中往往落在下風,即使兩個概念處于互相持平的階段,人們也會經不住經濟利益的沖擊而放棄眼前的環境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其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必須作為新時代我們黨必要的領導思想,讓其自然而然地融入黨的思想,自然成為黨建工作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為鞏固生態文明理念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除此之外,還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群眾成為生態環境的擁護者、生態環境的保護者,讓其成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外在保障。
三、結合法治文明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這種內在動力轉化為外在的定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這個過程僅僅靠黨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讓人民樹立起相應的長期的意識,使得生態文明理念大眾化,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鉆群眾的空子,趁機破壞生態文明建設的
進程。
在上述所說的過程中,除了在以溫柔手段引導群眾思想轉變過程的基礎上,還要用法治的手段震懾一些宵小之徒。法治作為治國之重器,其不同于法制,他注重德法兼備,既有法律的強制性,又有道德特有的說服性。以良法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推動環境建設,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法制制度。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可靠的保障[3] 。
近些年來,以環境保護法為首的環保型法律不斷出臺,填補著我國有關法律區域的空白。從資源的產權分配,到建立完善的國土空間保護制度,完善的環境保護體制,完善的環境監督體制,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均有涉及,可見不久的將來我國以環境保護法為首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將形成強有力的保護體系,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四、總結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越過這座高山,排除眼前一時的艱難險阻,持續保持戰略定力,跟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努力奮斗讓祖國的天藍、山綠、水清、環境優美,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紅心.新時代中國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之路徑[J].嘉應學院學報,2019,37(04):43-48.
[2]趙海月,趙曉丹.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J].人民論壇,2019,
(23):74-75.
[3]馬桂英.保持戰略定力走綠色發展之路[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2019,(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