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含玥
【摘要】本文從城市化視角切入,找到了城市化對居民消費儲蓄的影響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通貨膨脹。在經濟增長方面,城市化通過要素自由流動和政府提供公共設施服務來促進經濟增長,進而降低居民的儲蓄率;在產業結構方面,城市化有助于第一產業升級并且為二、三產業注入活力,產業結構升級后在需求、供給與示范效應三個角度刺激居民消費;在通貨膨脹方面,城市化帶來的通脹現象從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居民的消費心理。
【關鍵詞】城市化 ?儲蓄 ?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 ?通貨膨脹
許多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持續恢復性上漲的階段剛好與我國城市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基本重合。那二者之間的存在著什么樣的內在關系、城市化是如何對消費儲蓄行為產生影響的呢?本文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通貨膨脹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經濟增長角度
首先,在城市化帶動經濟增長方面。城市化可通過要素自由流動與政府“蒂伯特選擇”兩種機制來促進城市群的經濟增長。城市化形成了以少數大城市、大量中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構成的正三角形結構。要素自由流動會使大城市、中心城市過濾掉劣質要素使要素結構不斷優化,優質要素不斷向這些城市聚集。這會激發大城市的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率進而存進經濟增長。另外,當地政府會通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改善醫療、教育、衛生條件增強自身競爭力,來吸引外來資源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二、產業結構角度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對第一產業的發展具有優化升級作用。首先,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將先進的技術與現代化的設備相結合,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其次,城市化導致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閑置土地,政府開始對這些土地進行集中管理,比原先分散式的管理更加高效。這種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更有利于技術的推廣使用,使農業走向現代化。最后,為了滿足城市中對農產品的需求,必須進行加工、儲藏運輸和消費銷售代理等農業的配套經營,促使農業產業結構向縱深發展。
城市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聚集地。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大城市中,由于第二產業的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導致成本越來越高,而隨著城市化的程度不斷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各個中心城市,為城市中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第二產業生產成本過高的壓力,促進了第二產業由大城市向中心城市的過渡。其次,城市的基礎設施較農村而言更加的完善,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前提也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大部分基礎設施如交通、教育、文化等屬于第三產業。也有一些屬于石油、 煤炭、電力等屬于第二產業。城市化所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調整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從需求、供給和消費示范三個方面影響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產業結構升級會帶來要素配置的改變,體現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要素價格其中包括工資收入,進而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當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后,農產品需求從原來自給自足轉向從市場購買,刺激了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城市化帶來的非農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的貢獻更高,當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相應的提高,農村居民在城市化背景下從事非農工作的勞動報酬顯著增加,這有助于釋放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提高居民整體的消費水平。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會在供給層面為居民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為居民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改善了消費品供給短缺的問題,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能夠買到日常需要的消費品。產業結構升級的背后伴隨著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農民工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會受到周圍人消費模式的影響從而轉變自己的消費觀念。城市居民消費觀念的傳遞擴散對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了促進作用。另外,隨著大城市中網絡媒體的引導,消費的示范效應會更加高效快速的普及。具體表現為對農產品需求的下降,交通、教育、醫療等需求的增加。這種消費模式的升級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具有協同作用,也會促進產業進一步升級。
三、通貨膨脹角度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消除,我國城鄉通脹具有趨同性,城市化會帶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例如,因為農產品的非本土化生產與供應,特別是在對新鮮度有極高要求的產品上,物流成本大幅上漲,在銷售中體現為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通脹對消費儲蓄影響可分為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表現在通脹使得消費者貨幣收入的實際價值降低,進而導致消費者減少消費。通脹會使消費者對未來實際收入產生不確定性,所以消費者會更加傾向于儲蓄,以防止通脹進一步擴大帶來的購買力下降的情況發生。另外,通貨膨脹會加重公眾的稅收負擔。由于征稅級別是根據名義收入來確定,通貨膨脹導致名義收入提高,應納稅額也會相應提高,這實際上加重了稅收負擔,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造成消費傾向下降。而替代效應是指通脹促使居民用現期消費來替代儲蓄(未來消費),從而導致儲蓄減少,消費支出增加的情況。替代效應對消費儲蓄的作用機制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消費者以擴大當前消費,減少儲蓄的方式來避免物價進一步上漲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是當人們通過儲蓄得到的利息不足以彌補物價上漲的幅度時,延遲消費得不到任何額外收入,反而會遭受損失。所以,此時居民會選擇提前消費。
由以上分析可知,收入效應對居民消費會產生抑制作用,而替代效應會對居民消費產生促進作用。當通貨膨脹的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時,居民會減少消費;當通貨膨脹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時,居民會擴大消費。
參考文獻:
[1]易行健,吳慶源,楊碧云.中國城市化對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影響的收入效應與示范效應:2000年~2009年[J].經濟經緯,2013(05):25-29.
[2]劉鑫. 城市化對國民儲蓄率與居民消費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3]林曉斌.城市化、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物價,2016(01):22-25.
[4]張雪春.我國通貨膨脹的城鄉差異分析[J]. 金融研究,2010 ( 10) : 11 - 24
[5]盧艷. 通貨膨脹對不同收入層次居民消費支出的雙門檻效應[D].重慶大學,2013.
[6]熊素宜,周婷.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鄉消費差距的影響機理與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8(22):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