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陳嘉妮
摘 要:未來自我連續性是個體認為自己的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的相似程度、聯系程度以及緊密程度。大學生感知到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連續性強,就會思考當前決策帶來的長久后果,做出對未來自我有利的選擇。本文通過想象、啟動積極情緒模式等來探討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的提升路徑,通過研究展望,以期為高校制定政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03
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形勢嚴峻,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壓力,影響到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未來自我連續性與個體健康有關聯,探討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的提升路徑,為高校制定政策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一、未來自我連續性的內涵界定
要界定未來自我連續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自我連續性。William James是第一個提出自我是處于時間或在時間上延展的心理學家,他在區分“我”(作為認知者的自我)和“我”(作為客體的自我)時提出,“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連續性。特別的是,記憶中過去和現在的自我之間的聯系是一個人自我意識“我”和賦予它的具體內容“我”的基礎。
自我連續性可以被定義為:個體在解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之間的聯系的過程中,由此發展出一種策略,盡管事件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化,但個體仍能感知不同自我之間的相同之處。有證據表明,自我連續性與心理調整,自我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檢測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
未來自我連續性被界定為:個體認為自己的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的相似程度、聯系程度及緊密程度。更高的自我連續性可以幫助個體體驗到未來自我是當前自我的直接延伸。換言之,當個體感到現在自我與未來自我的聯系更強時,個體的未來自我連續性也就更強。若個體可以體驗到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連接和持續的自我感,那么個體不僅可以通過廣泛的認知—情感范圍來指導當前的行為,還有利于個體的目標追求、決策、幸福、情緒調節以及應對方式的選擇[1]。發展理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個體開始出現健康和其他資源的損失,但是年輕人關注的重點是自身的成長和變化,老年人則更加關注的是連續性以及如何維持現狀。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未來自我連續性將有助于大學生將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連接起來,不僅僅是將目光聚焦于現在,拘泥于現在的所做所得,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前瞻眼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做出有利于自己未來的決定。
二、提升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的路徑
基于國內外研究,未來自我連續性對大學生的健康行為、拖延癥以及學術成就都有很大影響,探討提升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的路徑,對改善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及身心健康具有實用價值。
1.通過想象提升未來自我連續性。研究發現,如果在參與者決定是否要在當前或未來消費之前,使用沉浸式虛擬現實硬件和交互式決策輔助工具,使參與者與未來自己相貌的真實電腦效果圖進行互動,那些與虛擬未來自己互動的個體傾向于接受后來的金錢獎勵,而不是眼前的獎勵,那些將未來自己的數碼老照片和現在的自己的圖像進行比較的參與者,會選擇將更多的錢放到退休儲蓄中,做出了有利于未來的決策。也就是說,個體可以通過想象這一路徑來提升未來自我連續性。
人類的想象能力是一種心理表征,而不是未來自我的攝影表征:心理意象可以作為一種心理工具,縮短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之間的差距。心理意象是一種通過各種感官生動地體驗和操縱認知“圖像”的能力。生動形象的心理圖像可以增加對未來情景圖像感官細節的體驗,因此生動的心理圖像在模擬現實、喚起情感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高校教育者可以通過讓大學生生動形象地想象未來自己的相貌、擁有的東西、生活模式等等使大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當前的選擇是直接反映到未來的,與未來自我直接相關的,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未來自我連續性。
當一個人在操縱心理意象后,可能會感到與他人的聯系增強,對虛構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更高的同理心,有可能采取親社會行為,從而潛在地增強個體的未來自我連續性。有研究發現,冥想條件和心理意象條件下的個體都可以增加其心理靈活性,因為冥想條件下的個體沒有被引導與未來自我相聯系,因此心理意象條件下的個體感覺與未來自我的聯系更加密切。所以,除了從大學生自身引導之外,高校教育者還可以從大學生與社會他人的關系入手,鼓勵大學生在做決定的時候多思考與自己關系親近的人,由此來提升大學生的未來自我連續性。
2.啟動積極情緒模式提升未來自我連續性。情緒情感在抑制和激勵認知能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積極情緒被發現可以增加心理靈活性、創造力、擴大注意力和認知范圍,因此有學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積極情緒可能與預測自己的未來有關[2]。驗證這一觀點發現那些能夠構建生動形象的個體會經歷和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而積極情緒可以擴大和引導他們的認知范圍,包括對未來狀態的模式,并且增強他們對未來自我的體驗,將未來自我看成是現在自我的延伸,而不是毫無瓜葛的陌生人。因此,高校教育者應該多關注大學生的情緒情感,并積極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借用Rosenstein的方法提升未來自我連續性。Bruce Rosenstein是美國杰出的演說家,他提出五種方法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將未來融入當下,接近未來的自我:(1)將自己看成未來可能會成為的領導者;個體可以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詳盡地寫下自己的理想一天,并詢問自己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2)在此時此地創造自己的未來;個體可以通過想法、行動、決定和承諾有意識地、系統地將自己的未來構建到現在。(3)為他人設計更美好的明天;具有遠見和奉獻精神的個體更愿意做出親社會行為,例如支教、志愿者等等。(4)不要只為速戰速決而戰;改變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當個體對未來有一個長遠的看法時,個體會心甘情愿地花費多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準備,并且構建即將展開的藍圖,而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短期結果。(5)用初學者的心態去思考;因為初學者的思維具有無數的可能性,可以為個體的持續學習和發展鋪平道路。
三、未來自我連續性研究展望
自我連續性是在時間上將自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知覺為一個整體,而未來自我連續性關注的重點是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之間的聯系以及相似程度。探討未來自我連續性不僅具有擴展對自我概念理論研究的學術價值,而且基于未來自我連續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學術成就所帶來的影響,對其心理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未來自我連續性,這對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應用價值。此外已有研究發現未來自我連續性可以調節性格優勢的使用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這一發現意味著關注未來自我這一特征在教育情境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就是說,對從現在到未來的自我連續的研究展望會使大學生更多地思考他們眼下行為的積極后果,比如他們會為了在學業上獲得好成績以及將來有個好工作而自愿地付出更多的努力。雖然當前的理論和研究對于認識未來自我連續性具有很大貢獻,但是目前國內關于未來自我連續性的研究還很少,而且缺乏實證支持,因此關于未來自我連續性這一概念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間以待開發和完善。
1.深入探討文化差異的問題。當前關于未來自我連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國家,側重于個人取向的自我,普遍具有分析思維是西方人的特點。而東亞文化則更側重于社會取向的自我,注重人的社會性,具有整體思維。因此,未來自我連續性在不同文化中的誘發機制、水平以及作用都有可能一樣。已有研究證明,東亞人傾向于認可一種在各種情況下都不那么一致的自我觀點,這表明東亞人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自我連續性,同時可以在不同的情境和環境中保持靈活性,東亞人認為事件是以非線性的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但是歐美人傾向于相信事件具有相對穩定性,不輕易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總而言之,東亞人比歐美人感覺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和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件在時間上與現在密切相關,擁有更高的自我連續性意識。但是東亞人和歐美人在感知未來自我連續性時有沒有差異還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研究。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日新月異的科技使地球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村,人才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大學生擔負著實現中國夢的使命,因此開展對未來自我連續性的跨文化研究以培養高素質大學生是很有必要的,也符合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
2.未來自我連續性的產生機制有待闡明。產生機制主要是回答人們會在何種情境下感覺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是相似的、一致的,進而產生未來自我連續性,也就是可能抑制或促進未來自我連續性發生的因素。產生的過程中涉及哪些心理過程,這些過程又是如何運作的,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探索?,F有的認知神經研究發現個體在加工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的神經基礎上存在差異,因此,弄明白未來自我連續性產生的原理和前提條件,探究未來自我連續性在不同時間距離上的神經基礎,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未來自我連續性,并以此影響未來自我連續性的產生和發展,而且對于研究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背后的心理和行為潛在機制大有裨益,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新的準確依據,幫助他們從根源出發,為大學生管理未來自我連續性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大學生擔負著實現中國夢的使命,開展對未來自我連續性的研究以培養高素質大學生是很有必要的,也符合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揭示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背后的心理和行為動機,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從源頭發現提升大學生未來自我連續性的諸多路徑,制定適合大學生發展的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Blouin-Hudon E M C,Pychyl T A.Experiencing the temporally extended self:Initial support for the role of affective states,vivid mental imagery,and future self-continu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86):50.
[2]Fredrickson B L,Joiner T.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