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賢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國蔓延,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節奏,也給經濟發展按下了“暫停鍵”。受疫情影響,以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金融機構面臨著疫情防控、業務經營和轉型發展的三重壓力。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各銀行線下網點人煙稀少、門可羅雀,“開門紅”不紅,貸款營銷不出去……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使得經濟下行的壓力遠遠超出預期,尤其是對農商行這樣的中小金融機構而言,2020年可以說是一張充滿殺機與生機的問卷,農信機構如何審題、破題、答題,決定著我們能否奪回失去的時間,搶抓今年業務發展的主動權。
一、審題:疫情給農商行帶來了哪些影響?
中小金融機構的轉型發展關乎著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六穩”工作大局和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之間的關系,此次疫情的突發,不僅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沖擊,更使得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權益產生了沖擊。
資產端:顯而易見,此次疫情最受傷害的是中小企業,而這部分客戶卻恰恰是農商行的主要服務對象。經濟下行,很多中小企業原本就經營困難,此次更是舉步維艱。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于2月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聯合調查顯示,85%的企業最多只能維持三個月,67%的企業撐不過兩個月,而34%的企業撐不過一個月。一方面,從存量來看,中小企業未來可能面臨巨大的還貸壓力,勢必提高不良貸款總量,降低存量的信貸資產質量;另一方面,從增量來看,受政策指引,大行下沉引發“價格戰”,此次疫情更是升級為“價格大戰”,大行的觸手早已伸向縣域、小微和零售領域,而農商行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高,拼價格無異于飲鴆止渴。加之,農商行科技賦能不足,貸款營銷過度依賴線下,無法面對面盡職調查,就很難挖掘新客戶。
負債端:受金融科技公司、大型銀行和同類中小銀行的三面夾擊,在此次疫情中,農商行存款流失率有可能進一步提升。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次“非接觸式服務”的體驗機會,但也暴露了大部分農商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研發能力欠缺、獲客渠道傳統、營銷模式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疫情這場“壓力測試”下徹底顯露。而金融科技公司和大行對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技術的掌握走在前列,極大地搶占了農商行的市場份額。
權益端:農商行長期存在資本補充渠道匱乏的問題,導致不能有效支持規模擴張和業務轉型。可以預見,此次疫情將進一步加速經濟下行,使全國GDP增速下降,進而導致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加之前面提到的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影響,農商行的實際狀況更加難以預料。
二、破題:疫情給農商行帶來了哪些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在“后疫情時代”,農信人更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全面、辯證、長遠地看待此次疫情。
全面:從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來看,整體經濟局勢的韌性較強,彈性較大。而且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影響,中國作為疫情防控較好的國家,經濟已經在回歸原有軌道的路上,只要措施得當,預期不會對整個金融系統產生太大影響。但由于疫情持續對間不確定,疫情產生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實際產生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考量。
辯證:此次疫情可以說是“危中有機”,主要表現在加快了農商行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不少農商行受技術水平的局限,以往的數字化轉型形式大于實質,科技研發依賴于省聯社和外部公司,科技賦能明顯不足,一場疫情使所有農商行都深刻明白,金融科技是以后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當然,疫情更培養了客戶“非接觸式服務”的習慣,加之5G時代的到來,導致線上服務將逐步成為主流。
長遠:雖然疫情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必須要看到疫情是暫時的,絕大部分企業也不會經歷一次疫情就倒閉,而且農商行主要經營小微企業等客戶,貸款額度小、風險相對可控。
三、答題:農商行該如何應對?
2020年已經度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這場戰“疫”也已經進入“后疫時代”,從前期全力以赴抓疫情防控,現在必須加足馬力抓業務經營和轉型發展。農商行既要把這次危機當成一面“放大鏡”,更要當成一面“照妖鏡”,看到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的短板,研究發展思路,尋求突破轉型。
緊抓“農”“小”講政治。堅持支農支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疫情當下,統一思想,全面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與“三農”和小微企業同患難,更是全體農信人的責任擔當。可以通過開展非現場調查等形式,評估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進一步開展“一戶一策”的差異化服務。針對疫情影響大但未逾期的客戶,可以采用還本續貸、調整貸款利率、調整還款方式等措旋,支持企業生產經營;針對疫情影響嚴重導致逾期的客戶,可以采用利息減免、征信保護等措旋,幫助客戶走出生產困境。在幫扶小微企業的同時,注重對客戶的分類管理,對資金緊缺、客戶質量好的和生產防疫物品的企業有效篩選,量身定做信貸方案;對在線教育、醫藥、電商等“異軍突起”的行業,要有長遠性判斷,緊抓時機發展信貸業務。
緊抓“數”“人”講創新。“數”即數字化。疫情給數字化轉型按下了“加速鍵”,此次疫情中,金融科技實力較強的銀行面臨的經營壓力明顯較低,農商行在數字化轉型中必須做到以客戶為中心、以大數據為基礎、以金融科技為手段,搭建“科技+業務+營銷+管理”的全方面數字化平臺。同時,還要改變技術支持的手段,要從依賴省聯社和外部科技公司,轉換為依靠省聯社、科技公司和同業合作伙伴,共同搭建開發平臺的方式。“人”即人才。通過這次危機,可以重新整理隊伍,認識一批、改造一批、提拔一批,提升隊伍精氣神,優化隊伍標準,打造優質的農信鐵軍。同時要看到,農商行乃至所有銀行需要的都是“技術+業務”型人才,招聘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的標準就是讓做業務的更懂科技、讓會科技的更懂業務。
緊抓“快”“暖”講服務。“快”即速度快。在“價格大戰”面前,應該清醒認識到,調價格只會增成本、降收益,與資產實力雄厚的大行“死磕”,絕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支持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除非針對部分優質客戶調整利率,更應該發揮的是農商行決策鏈短、速度快的服務優勢,“拼服務”才是農商行立足市場的潛在優勢。復工復產之際,企業在乎的不僅僅是利率定價,更在乎的是貸款發放速度。領導班子可以帶頭前往企業了解需求,現場考察,決策前移,進一步縮短決策鏈,提升服務效率。此外,農商行長期存在的本土優勢,在數據化時代并未過時。“暖”即暖人心。正是依托本土優勢,農商行更了解客戶的所思所想,更能專注做好大行做不好甚至做不了的事。與“長尾客戶”建立依賴關系,就要做好暖心服務,不斷提升客戶的獲得感,堅決將這部分客戶服務好,才能為農商行長遠發展謀出路。
緊抓“進”“退”講風控。“進”的是進一步強化不良資產處置。此次疫情中,資金實力和風險抵抗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會不斷增加,農商行必須重點關注這類企業的市場風險,要注意預防個別企業利用疫情鉆空子,以此獲利。還要提前應對疫情結束后,可能引發的信貸風險。“退”的是對經營和風險的容忍度。農商行必須結合行業、客戶等特點,對疫情的影響做好評估分析,適當的可以提高經營和風險容忍度。尤其是在今年的經營考核里,應當對授信額度、風險資產占用、逾期貸款等方面提高容忍度,淡化前兩個季度對這些指標的考核,合理配置全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