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它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在自然地理、氣候條件、人文景觀、物產風俗等方面凝結的意識形態和審美情趣,教育領域對其合理的運用不僅可以傳授知識,還能啟迪心智,培養品德。本文以中學美術為基點,對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進課堂現存的問題和改善的方法進行探析,目的在于讓文化助力教育,讓教育發揚文化。
關鍵詞:地方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90
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在中學的美術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能夠為課堂帶來全新的面貌:傳道受業解惑、啟智育德養正,讓文化和教育形成一種活化的狀態。尤其是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貼合,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養成從宏觀文化角度觀察世界、觀察生活的習慣,這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處于塑形階段的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現狀
1.學校教育理念和物質基礎的限制。學校是以教育傳承文化的直接實施者,其擁有的理念主導了教育行為,而教育行為的實施又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這種環環相扣的連接,讓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扎染是傳統的民間織染技術,在九年級人教版的美術課中做了一些介紹。課堂教學應該根據文字的介紹讓學生動手進行操作,更深刻地理解扎染工藝。但是因為美術不是考試學科,課時安排不充分,教師要想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實操課必然會減少,甚至是不開展。有些學校即使開展了,也多半會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四人或六人共用一塊布料,只操作染色部分,浸泡、晾曬等其他環節都被省略,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都隨之省略。這種從根本上產生的忽視,很難讓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扎根課堂。而考核一個學校的指標并不只是升學率,還有很多其他的指標,如學生的綜合素質,更能體現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也更利于各個層面的學生獲得發展,學校放棄美育文化教育,無疑是放棄了更加廣闊的教育真諦。
2.教師專業能力的限制。在教師層面,存在兩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是來自于意識層面的,認為美術教育并不屬于考試學科,沒有升學的壓力,因此妄自菲薄,自我意識松懈,對教學內容不做深入的研究,教研不上心、教學不用心,美術課水過地皮濕,教師和學生沒有深度互動,達不到課標的基本要求。第二種是來自于教育思維的。在新課標中,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教育地位、教育性質、教育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一部分教師因此過分關注傳統文化,希望深入的挖掘本土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其成為美術課堂的“主力”。但是有些地區的文化資源過于古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不緊密,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引發愛家鄉、愛生活的情感了。所以,這樣的教學往往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青銅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和我們的生活距離較遠,其觀賞和研究價值遠遠大于使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需要做簡單的了解就可以了,如果還要親手嘗試制作,用大量的課時觀看青銅器的紀錄片,教師的教育行為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3.學生學習興趣和認識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學對象、各種教育行為的指向者和表達者。他們同時也是教育教學的資源,在與教師和教學內容互動的過程中,表現出教育活動靈活性和創造性的一面。倡導素質教育后,尤其是新課改后,美術教育的時間的確得到了一定的延展。例如教師會要求學生在課前做一些資料收集、工具準備的工作,也會安排一些課后實踐作業。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的配合程度并不高。其中的原因大致有幾點:一是因為不是考試學科,所以不重視;二是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認為它們老土、不時尚、已經過時了;三是在課外學習的內容已經遠勝于學校課程內容,不想再在課堂上“浪費時間”。無論具體原因是什么,都說明了當下教育方法和學生需求的不匹配,這必然會造成學生的能動性低。他們主動放棄了自己在課堂上的“地位”,自然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些教師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有意識地減少傳統文化的內容,迎合性的教育行為反而進一步隔膜了學生和傳統文化,起到的是適得其反的作用。
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策略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不僅是教育范疇內的重要內容,更是文化傳承的基礎途徑。面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在教育中占據更“強勢地位”的學校和教師,可以做的工作還是非常多的。
1.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辦學條件,聯合社會組織。學校的管理者不應該僅僅把美術當作一門課程,還應該視其為德育和美育工作的基礎,為美術教育教學提供一些支持。例如除去平時的課時安排,可以在每個月安排1-2個半天進行美術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美術館,也可以是主題實踐活動,如制作瓷器、剪紙等傳統文化。考慮到考試學科與非考試學科承擔的升學壓力不同,還可以靈活地調整課時安排,把每周一節的美術課調整為每月兩次,每次包含兩個課時。雖然總課時沒有變化,但是因為時間更加集中,可以精細化地講練一些內容,往往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還有,學校要主動和社會上的組織進行聯系,如博物館、美術館、民間美術機構等,取得他們在知識、人力、技術上的支持與幫助,讓他們走進課堂,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或是傳統文化的展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學校的藝術節為其開辟一個專題場地,讓學生們觀看了解。同時,在傳統的節假日,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學生參加這些社會機構組織的公益活動,如擔任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義務講解員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非考試學科的價值,而不是狹隘地成為考試的“工具”。這樣做也更容易在學校和社會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助力的融通性,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打造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奠定一個堅實的推進基礎。
2.開發本土資源,加強師資培訓,組織理論教研。眾所周知,美術課程的生命載體是美術教師,其文化素養直接決定著課程的質量,而這種素養不僅僅是專業學科領域的精進性,更是個人對于所授美術文化內容的自信心。目前,擔任中學美術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他們學習的課程涵蓋了美術、教育、心理等多個學科,綜合能力強于專業能力,是一個普遍現象。再加上國內美術教育一直是以西方文化為主導,所以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接觸本土傳統文化的機會其實并不多。在不了解的前提下,讓教師產生文化自信是很難的,因此,要想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要想讓傳統文化成為美術教育不竭的資源,學校就要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以開設美術教研活動為基點,為美術教師提供一些地方美術文化資源,讓教師進行專題學習、研討。有的學校會為教師留“寒、暑假作業”,要求教師必須在假期走訪、觀察和記錄一項當地的傳統文化。教師在假期完成的作業會成為學校校本課程的內容,也會和評先做掛鉤,以此激活教師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同時,走出校門,去開展傳統文化課較好的地區進行課堂觀摩,或是利用互聯網學習公開課、評鑒優秀教案,讓美術教師看到更多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課例,啟迪他們對這些內容的獨立的想法,并要求他們把想法寫成學習筆記,逐漸提煉出個人的教育理論,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也只有教師獲得專業的成長,發自內心地熱愛本鄉本土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才能進入到課堂教學中,感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3.轉變教育理念,激發學生興趣,鼓勵課堂創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引領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而教育理念又多是用教學方法體現出來的。教師需要通篇研究中學美術的教育內容,從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和遞進性。根據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的設置,有意識地加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循序漸進地拓展中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其實,縱觀當下的藝術設計,大有回歸傳統的趨勢。我們肉眼可見的所有物品中,都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引導中學生從建筑、家居、服飾、廣告、媒體等各個方面發現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把硬性的學習變為自然的生活,一段時間之后,讓學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為了督促學生完成這項工作,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給每個小組積分,積分高的小組可以在學期活動和藝術節上獲得一定的獎勵。教師對于學生的搜集要做適當的引導和篩選,與當地的文化特色相關聯。例如花開富貴在很多地方文化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北方多使用牡丹花,南方也會使用重生花。教師一方面篩選出這些內容,一面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這些不同產生的歷史原因,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本鄉本土的文化,進而產生尊重、接受與熱愛的情感。
在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使用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代表我們要將眼光局限在本鄉本土,而是應該以本鄉本土為“引子”,培養寬廣的文化視野。在新課程中明確地指出“理解祖國優秀藝術,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念,這就是一種最貼切的說明。因此,在深入的欣賞和理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廣泛的藝術文化情境中探尋地方美術的意義和價值,教師要把其輻射出去,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范圍內尋找同類藝術,進行不斷地比較和總結,從而更好地理解東方的文化藝術內涵,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這才是我們讓傳統文化進入課堂的真諦。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因為兼具了德智美等多個使命,也就使得美術課自動成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的實驗場和主陣地。但是這些文化資源究竟能夠深入到何種程度,又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則有賴于學校、教師、學生,乃至于社會,多方面共同的努力。良好的社會環境、科學的育人理念、專業的育人體系、理性的教育行為與整合的教育內容,交織互補、互為助力,才能實現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中學課堂上的大放異彩,最終提升中學人才教育的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戴翠云.鄉土資源進入高中美術課堂的實踐與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
[2]鄒雙.文化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D].淮北師范大學,2017.
[3]顏慧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