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2月23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進一步促進恢復生豬生產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新九條”),這是繼2019年10月2日《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之后,江蘇再次針對生豬生產出臺的專項政策措施。“新九條”的出臺,既是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豬穩產保供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也是加快生豬生產恢復、保障市場供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舉措,更是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穩住“三農”基本盤的積極行動。
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深入貫徹省聯社“支農支小”定位要求,沛縣農商行在疫情防控期間,試水“生豬活體抵押+銀行信貸+政府支持”模式,2月27日成功發放全省首筆生豬活體抵押貸款,為疫情防控期間“菜藍子”保障工程盡了農商行一份力量。筆者結合沛縣農商行實際與實踐,對生物活體抵押、盤活農業資產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農業資產盤活難的癥結
長期以來,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影響,農民抗風險能力較弱,收入不穩定,農民貸款的三難問題“抵押難、擔保難、貸款難”較為突出。農業資產抵押種類單一,歸根結底是金融機構對農業資產的變現與評估缺乏有效方法和法律依據,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點。
(一)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受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九條、第十三條、第十八條對于土地流轉的受讓用途、受讓期間、受讓人、受讓程序等有明確規定。這些規定客觀上使得銀行在實現債權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對土地經營權的管理受土地經營合同、承包人和發包人制約,不利于農村土地的流轉。
(二)農業資產拍賣受限。《財政部關于印發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五條、第十八條至第二十一條則對“拍賣”這一處置方式做了嚴格限制,在用“兩權”抵押物作為抵債財產時,就有“原則上應采用有保留價拍賣的方式”處置;“原則上不得對外出租”等系列規定,這就限制了銀行處置農業資產的能動性,增加了處置難度。
(三)評估價值不夠準確。生物資產是農業資產中除土地和房屋之外最主要的資產,有效盤活生物資產,幫助農民解決農業資產抵押難題,是助推農村種養殖產業興旺,釋放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必要手段。動植物在幼年期、成長期、成熟期價值不一樣,加上自然因素和疾病問題可能造成的風險,需要建立動態的評估體系。
二、盤活農業資產的渠道
2019年2月1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推動廠房和大型農機具抵押、圈舍和活體畜禽抵押、動產質押、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農業保單融資等信貸業務,依法臺規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農村資產抵質押融資模式。積極穩妥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創新抵押貸款模式。鼓勵企業和農戶通過融資租賃業務,解決農業大型機械、生產設備、加工設備購置更新資金不足問題。
當前我行農業資產抵押貸款主要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將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屬于三個群體,所有權屬于集體或國家,承包權按照當時承包時的資格認定,而經營權可以由承包人流轉給其他人。政府制定農地經營權的評估標準,建立經營權流轉交易的平臺,引導銀行按照規則來評估,促進農村土地資產和金融資源的有機銜接。
2019年,非洲豬瘟對整個養豬業帶來嚴重影響,尤其給中小養殖戶造成了巨大損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生豬養殖業再度受到重創,沛縣生豬養殖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與傳統的房產、土地等不動產抵押物不同,生豬抵押的推廣需要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財稅部門、農業保險機構、擔保機構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沛縣農商行作為地方性主流銀行,肩負“支農支小”的重任,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對接,圍繞“生物活體資產抵押貸款”多次探討研究,推敲具體操作中的難點。經過各方多次的對接、協調,最終采取“生豬活體抵押+銀行信貸十政府支持”模式,為助推沛縣養殖業經濟發展進行了一次有益嘗試。
三、盤活農業資產的方式
沛縣農商行聯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江蘇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省農擔”)研究操作流程,選擇母豬作為樣本抵押物,抵押物價值以自評的方式根據市場價值進行核定,采用生豬保險單編號為抵押物編號,在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利生效。
沛縣孟莊村吳宇家庭農場主呂濤經營生豬養殖,目前生豬存欄1109頭,年利潤達200余萬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場的飼料供應和生豬銷售受到影響,資金周轉出現困難。針對呂濤面臨的資金需求及生產經營現狀,沛縣農商行為其提供生豬抵押加“省農擔”擔保貸款80萬元,利率執行4.465%,并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協助下成功辦理活體資產抵押登記,有效拓展了農業資產抵押物缺失的問題,為推動縣域生豬生產恢復發揮積極的示范效應。
四、盤活農業資產的思考
(一)主動協調,機構合作
在生豬抵押金融產品推廣的基礎上,依據《物權法》,進一步拓寬農村養殖戶可抵押的活體動物種類,設計針對雞鴨魚等活體動物的活體抵押金融產品,與地方政府、市場監督部門、省農擔多方合力形成一個共享的生物活體“信用互助擔保資金池”,充分發揮信用杠桿作用,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信用貸款方式,提升農戶的融資能力。
(二)政策扶持、風險控制兩手抓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盤活農業資產、撬動當地農村發展的保證。農商行一方面需要積極推動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出臺農業資產抵押貸款貼息政策,給予種養殖戶實打實的紅利支持,另一方面在開展活體抵押信貸產品創新的同時,銀行內部應該明確免責條款,對由于實施農業資產抵押貸款而造成的逾期情況適當放寬免責條件,提高信貸人員的不良貸款容忍度,消除信貸人員對農業資產抵押的恐貸、拒貸心理。
(三)練就專業技能,打造專業團隊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在盤活農業資產、促進涉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銀行信貸人員的業務水平直接影響著貸款的發放、使用和歸還情況。生物活體抵押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貸款業務,要求信貸人員對畜禽相關的養殖知識,當地農村經濟的構成及產業發展的狀況有一定的知識功底,需要洞悉與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準確捕捉市場信息,及時歸納總結生物活體抵押業務的特點和規律。通過采取組建農業資產抵押貸款專業團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提高信貸人員相關業務技能,為廣大種養殖戶提供專業、高效的金融信貸服務,在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的基礎上,為縣域農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