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高校擴招以來,圍高校經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它以高校學生消費為主要推動力的一種經濟發展形式。經營業態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多樣化,已經滲透到高校師生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當前,高校正面臨著轉型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經提到日程上來。本文論述了在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如何看待校園周邊經濟業態的發展,二者具有哪些關系,為地方高校提供了參考性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 應用型? 經濟業態
一、 圍高校經濟業態的主要形式
(一)圍高校經濟業態簡介
圍高校經濟業態主要是指以高校師生為主要消費者的高校之外的各行業商圈,并以此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商業環境。隨著高校的擴招和高校師生消費水平的提高,高校周邊的商業模式變得更加豐富,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比如餐飲業、生活服務業、洗浴業等等已經成為彌補高校服務能力不足,師生日常消費的主要經營業態。
(二)圍高校經濟業態的類型
1.生活服務業。隨著師生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大量的生活服務業也隨之產生。比如美容美發店、打字復印店、照相館、洗浴中心、旅館、洗衣店、移動業務以及各類商業銀行。他們已經對高校師生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2.生活用品業。生活用品是指高校師生生活必需的商品,例如衣服,鞋子、化妝品,洗滌用品、床上用品、眼鏡等等。與之相對應的經營業態主要有高校附近的集貿市場、商場小商店和超市等。
3.飲食業。除了高校專屬的食堂之外,高校周邊的特色美食、小吃、各種檔次的飯店、快餐店、水果店、蛋糕店、冷飲店、堅果零食店等等已經滲透到到高校師生的生活之中。飲食行業是高校學生消費次數、消費金額最多的一個行業。
4.娛樂業。高校學生對休閑娛樂的需求日益提高,隨著高校學生消費能力的提高,休閑娛樂業也在高校周邊普遍發展起來,主要經營業態有:網吧、咖啡廳、KTV、酒吧、健身會所等等。
5.文體用品業。這類行業在圍高校經營業態中屬于傳統業態,主要包括各種文具店、書店以及報刊雜志和體育用品店等。根據高校規模的不同、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這類業態的分布也與前面幾種業態不同。
6.其他商業形態。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商業模式之外,還有部分商業業態消費比較高,但是隨著各地“大學城”的建立,高校積聚區無論是在消費能力、消費需求、消費范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這類業態也逐漸成為為高校經濟中的常見業態,比如各種精品首飾店、禮品店以及鮮花店等。
二、 圍高校經濟業態發展現狀
(一)存在的問題
1.服務意識不強,師生滿意度不高
圍高校的經營業態是由高校師生,主要是高校學生的消費需求催生出來的。由于高校學生的收入主要以家庭供給為主,可隨意支配收入低,各類消費檔次較低,各業態主要以薄利多銷為主,同時,由于學生們接觸社會不多,消費經驗少和維權手段少等原因,劣質商品也充斥著高校周邊。另一方面,圍高校的經營行業絕大多數是小本經營,屬于小店經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經營者欠缺服務意識,消費者滿意度不高,導致各業態與高校學生之間矛盾不斷。
2.管理難度大,缺少系統規劃
圍高校的經營業態雖然品類多、商戶數量多,但是也夾雜各類小推車、小地攤形式的商戶,他們數量多,分布不規律,現實當中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就是對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商戶,由于政府在對高校建設規劃設計時普遍沒有考慮到圍高校經濟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發展,沒有預留出供各類商戶發展的足夠空間,各商戶也“見縫插針”,分布極廣,有的商戶已經與高校教學區、生活區交織在一起,形成高校、政府都管理又都無法真正有效管理的亂象。另一方面,圍高校的商戶由于數量眾多,又缺少有效的管理,經營時間、范圍都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僅環境衛生較差,也給高校周圍的住戶和高校師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二)有利之處
1、豐富了高校師生的消費選擇。圍高校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服務能力不足的有效補充,各商戶能夠得到發展,說明他們提供給高校學生服務、產品,基本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高校學生是一類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既有很強的消費意愿,消費能力又相對不高,因此,現代都市的大商場不適合高校學生消費,圍高校經營業態正適應這類特殊消費群體的需要,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的同時,也節省了學生們購物的時間,豐富了學生們的選擇。
2、為學生實踐鍛煉和勤工儉學提供了機會。對于經營者來說,校園渠道營銷至關重要。畢竟是依靠高校才產生的經濟模式,所以只有把握住校園營銷這個點,商戶才可以更快地了解學生的消費需求,才會有效地搶占校園市場。因此各商戶也比較樂于接受學生們的“打零工”、“兼職”等行為,這就為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同時,許多商戶的宣傳、促銷活動與學校的校園活動和社團內活動相結合,利用高校活動進行進行宣傳,打響知名度。部分商戶也利用在校生的自媒體進行產品推廣,極大的節省了促銷費用,這也給許多在校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甚至部分學生利用與各商戶的合作進行自主創業,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為學生將來的創業提供了鍛煉機會。
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存在的問題
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省屬高校主要分為三個類型,第一是研究型,主要培養具備一定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第二是應用型,主要培養的是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創新精神的學生;第三是技能型,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應用型人才是主體需求。對高校這樣的劃分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實際需要,也是高校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等職能順利實現的保障。對高校而言,積極進行轉型發展,緊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才是高校發展壯大的保障。
2.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
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省屬高校來說很熟悉,“熟悉”是因為高校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一直在努力探索轉型發展的道路、探索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各行各業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發生變化,高校必須時刻關注人才需求變化,可以說改革沒有終點,而且,也沒有一個可復制的成功的道路供我們采用,因此高校只能邊改革、邊看路,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絕不能“關門辦學”,而應該普遍傾聽來之各行各業的聲音。
四、應用型人才改革與圍高校經濟互相促進、相互依存
1.圍高校經濟業態緩解了高校普遍存在的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改革與創新是為事業順利開展服務的,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需要大量的實踐教學基地、大量的校內實訓室,也需要具備行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參與改革之中,但是,傳統的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育機制,導致高校實踐教學投入不足,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也就很難實現。圍高校經濟業態的發展,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困境。
2.高校實踐型人才培養改革為周邊商戶提供了高素質人才來源。圍高校經濟業態,需要地方高校提供大量優質的、應用型的專門人才,不僅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沃土,也為高校轉型發展提供了可驗證的機遇,因此,高校周邊商戶因具有長期發展眼光,主動摒棄不良經營行為,提升企業信譽度,吸引高校學生加入,提升員工整體素質,提升企業管理的水平。
3.促進圍高校經濟健康發展是高校的職責所在。加強校政、校企合作,幫助地方政府促進經濟發展是高校的職責所在,地方高校不僅不能排斥圍高校經濟業態的存在,而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智庫”作用,為政府出謀劃策,規劃好高校周邊業態的發展路徑,使其能實現健康發展,這也是高校真正實現轉型發展和實現自身職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尹春麗.現代農業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理論研究[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10-114.
[2]何迪,張維,王婧美.“知識傳授、創意啟蒙、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經管學科課程思政改革模式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7):135-137.
作者簡介:高松(1975-),男,漢族,吉林通化人,碩士,通化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