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曄 于杰亮
原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能動反映。“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i]]實踐的需要決定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決定理論研究的走向,決定理論研究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生長點、也是理論的出發點,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產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一、理論遵循: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從實踐的需要出發,“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ii]]在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強調到“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iii]],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黨的領導下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四個自信”,引導高校大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iv]]實踐的需要不僅是理論產生的基礎,也是理論發展的不竭動力。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v]]落后于實踐和時代的理論,便不可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高校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明顯的示范和促進作用。大學生是當代最具有活力的群體,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基礎。只有廣大青年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才能有無限動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充分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興旺發達。
二、價值歸宿: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理論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實踐需要產生的,也是對從實踐中產生的經驗的概括和總結。[[vi]]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和提升的過程,就是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向現實本身去尋求思想”的過程,就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中發現規律、從現象中把握本質的過程。
根本任務: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實踐中,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高校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長成才。
培養根基:課堂教學。在思想上政治教育實踐中,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教師的言傳身教,多媒體的視聽結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時效性,更好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分析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時事熱點問題,進行實事評彈,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培養手段:學習優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讓當代大學生保持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次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通過網絡,認識人類文明,拓展知識。最后在面對各種文化沖擊時,能夠互學互通,包容互鑒。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們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當代大學生認清現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引領成長:樹立榜樣。樹立典型,在平凡人身上發現不平凡的事,發現朋輩同學身上的閃光點,包括杰出校友、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學生黨員、公益事業愛好者、雙創代表,有利于在大學生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爭先進的進取精神,形成優良的學風和校風。通過樹立身邊的榜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榜樣的價值觀影響身邊同學的價值觀,也為這些榜樣提供了鍛煉平臺,使其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三、實踐導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十分艱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年齡結構、家庭環境、生源分散、地域培養模式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社會認知、心理承受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素養參差不齊,這些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
在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聚焦學生檢驗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要進行理論創新,不斷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物質精神文化需要,尊重個性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恩格斯曾指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vii]]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實效性,就必須對教育內容進行創新,教育內容與時俱進,聚焦當前的社會熱點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更強的適應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理解學生的思維、解決學生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結合學生想法、學習背景、社會現狀,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思政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主要力量,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教育工作的開展中,要對思想課教師隊伍科學管理,激發其自身工作的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結合當前思政工作教育的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鼓勵教師與時俱進,在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進步,在推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第三,在檢驗和發展中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viii]]全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我們工作的新領域和新選擇,在工作模式的選擇上,要突破以往工作思維的局限,采取新的工作方式來展開工作,我們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信息網絡相結合,搭建信息網絡教育平臺,龐大的網絡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有效的交流空間和渠道,也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積累的更多素材。
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當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種主題多元化的挑戰,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成長和價值塑造,在政策認知、理想信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內容,在科學和時代的引導下實現時效性和針對性的統一。我們要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準確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時代發展的道路,不斷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大學生認識自身的責任和使命。[[ix]]
[[i]]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ii]]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頁。
[[iii]] 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人民日報,2014年12月30日,第1頁。
[[iv]]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v]]《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32頁。
[[vi]]李爽:《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以大慶精神為例》,大慶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第37-40頁。
[[vii]]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頁。
[[viii]]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ix]]高松:《新時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遵循·價值旨歸·實踐路向》,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第178-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