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逴
一、紅色文化的基本含義
紅色文化,顧名思義由“紅色”和“文化”兩部分組成。其中,“紅色”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點。筆者認為想要更全面地理解“紅色文化”,可以將其從兩個層面來予以討論,分別為廣義層面和狹義層面。
廣義層面的紅色文化就是在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物質與精神力量所達成的方式、程度和結果(劉瑩,2017),其不僅僅包括中國紅色文化,同時還包括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紅色文化,比如蘇聯紅色文化(劉欣,2016)。
狹義層面的紅色文化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民眾實現了民族解放戰爭過程中以及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識和觀念(龐琨,2017)。這種意識和觀念也可以分為兩方面,分別為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其中物質方面主要包括各地的革命根據地。而精神方面則包括各種革命精神,比如延安精神等。它們給予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使紅色文化的價值能夠體現出來。一般來說我們所討論的就是狹義層面的紅色文化(張笑寒,2017)。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效促進高校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紅色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核心的部分。同時,“紅色文化”契合了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李中學,2013),有利于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激發愛國之情 ,增強民族責任感,從而擔負起民族和時代重任。
(2)有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青年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人力支撐,高校教師只有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夠讓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者的優良傳統,有助于提高自身整體素養,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入紅色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夠創造出濃厚的人文校園文化環境,有助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自身的人文意識(馬迪,2018)。
(3)有利于培養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紅色文化中創新和艱苦奮斗精神無所不在。在抗戰時期,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路線”的創新和艱苦奮斗精神,是引領中國人民擺脫困境,取得抗戰勝利的關鍵一步。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紅色文化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創新和艱苦奮斗的特點(周琰培,2014)。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培養我國高校大學生勇于創新、不畏艱苦的精神境界。
(4)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紅色文化包括各種革命精神,比如延安精神等,內容豐富。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這些革命精神可以更好的教育學生,同時也能夠使原本枯燥的政治思想教育課程更加鮮活。
(5)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一般來說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采用的是傳統課堂教學,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過于注重理論而嚴重缺乏實踐(劉欣,2016)。而將紅色文化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可以有效的促進傳統填鴨式課堂教育發生轉變,讓學生通過鮮活的紅色文化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另外在課外也可以展開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各項活動,讓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能夠將理論結合實踐,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成果更為明顯。
三、我國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我國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步,但就目前我國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來看,與預期目標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
(1)我國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識不足。經調查發現,有兩方面不足,一是我國大學生在對紅色文化的功能認識存在偏頗,二是對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性認識存在錯位(韋紅霞,2018)。其原因分為兩點:一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識只能夠通過相關的閱讀書籍、紀實性資料等來零散性地獲取,不夠全面。二是當前我國大學生主要將自己學習的目標 定位在各學科考試及格、或者相關證書上,阻礙了大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紅色文化,從而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2)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枯燥,缺乏創新。創新作為一個民族進步的核心,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源泉。一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文化,很難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學生好奇心重,好學心強,但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較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形式單一、枯燥,學生從而缺乏學習積極性。同時,依靠單純的傳統書本知識講解的課堂模式和以考試成績為教學效果考核標準的教育評估模式難以對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成果進行全面的反映(周姝含,2016)。傳統的灌溉式教學無法與學生進行互動,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積極性,故對紅色文化學習缺乏興趣,認知不夠透徹。
(3)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教育意識不強。眾所周知,高校大學生是我國使用網絡功能最多的人群,但部分高校教師由于工作忙、任務重等原因對微博、微信等平臺運用了解甚少,甚至一些年紀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為網絡只是學生用來消遣娛樂的手段,并未利用新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學習紅色文化,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紅色文化仍停留在表面,效果不佳。
四、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徑
大學校園是我國大學生深入了解、熟知并研究紅色文化的重要平臺。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生活不僅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大學生思想信仰和道德品質的深刻洗禮(張笑寒,2017)。
(1)加強高校大學生對學習紅色文化自我意識培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首先,高校要采取相關措施,增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意識,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所在。另外,要組織大學生參觀相關紅色紀念博物館、進行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將其融合到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中,提高自身內涵;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自覺性,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紅色文化的學習,潛移默化之中可能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從而承擔起時代重任;最后,要注重紅色文化教育意識與行為的轉換,讓學生將所學習知識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打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念和思想。
(2)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后一個課堂式的教育環節,它的效果直接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所以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刻不容緩。課堂上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相關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如挑選出一些紅色影視作品播放,講述一些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安排有關人員講述紅色故事,開展紅色文化座談會或交流會等,從情感上的升華來引導學生自主發言、寫觀后感、心得體會等多種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將期末考核也與其相關聯,提高學生的重視度。同時,教師也要從自身做起,傾注自己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從而與學生產生聯動與共鳴,加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歸屬感。
(3)積極推進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應積極推進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擴大紅色文化的廣度和深度。高校團委要堅持開展參加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利用良好的文化資源為社區、鄉村服務。同時,在井岡山、狼牙山等革命根據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回歸長征,感受長征,走向偉人,學習偉人。走訪學習故里,追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烈士,使紅色文化真正扎根于每一位大學生的心中。
(4)樹立先進典型。學校應注重樹立學生的先進典型、優秀事跡,讓學生榜樣帶動全校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同時,學校要探索新方法、新途徑,有必要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大學生在校園里學習英雄和英雄的熱情,營造相關學習氛圍。學校要把學習先進人物的英雄事跡與“愛國、愛國、愛校”教育相結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良好的學風,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應邀請各界先進人士到課堂中,開展紅色文化講座,與全校學生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5)加強高校紅色網絡陣地建設。網絡空間的迅猛發展是科技進化的必然結果,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對紅色文化的歸屬感,必須有效地運用網絡手段,加強網絡陣地建設,不斷縮小大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如今,各高校均有自己的網絡平臺,如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但大多數大學網絡平臺一般都會介紹學校的相關信息,以方便學校師生的工作和生活,但網絡平臺的大容量網絡手段很容易被年輕學生接受。網頁可以以更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和便捷的查詢方式呈現給大學生,更適合紅色文化的傳播。各高??梢灾谱飨嚓P的主題網頁,利用兩微一端等平臺為紅色文化的傳播鋪路架橋,更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紅色文化主題征文活動,開設紅色文化相關網絡選修課,讓學生自己自主融入對紅色文化的認識,提升紅色文化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讓紅色文化深植心中。
參考文獻
[1]劉瑩, 李曉蘭. 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的保障機制[J]. 白
城師范學院學報, 2017(05):48-50.
[2]劉欣. 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途徑[J]. 佳木
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6(02):182-183.
[3]龐琨. 紅色文化觀念下的書籍設計研究[D]. 長春工業大學, 2017.
[4]張笑寒.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 學理論, 2017(05):229-230.
[5]李中學. 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及策略[J]. 中國成人教育, 2013(19):84-85.
[6]馬迪. 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 新聞傳播, 2018, 341(20):52-53.
[7]周琰培, 李海晶. 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研究[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4(06):62-64.
[8]韋紅霞. 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J]. 學
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 No.578(11):91-93.
[9]周姝含, 鄭元景. 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6(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