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芳
【摘要】沈丘縣回族文獅子舞是融合了古西域和漢民族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通過對文獅舞的伴奏音樂進行整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文獅舞的伴奏音樂不僅在樂器選用上或是在伴奏音型上,與中原地方戲曲的鑼鼓音樂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具有濃郁的地方本土特色。
【關(guān)鍵字】沈丘回族文獅舞? 調(diào)查? 音樂特征
生活在每一個地區(qū)的人們,在長時間的生活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形成他們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這些文化與當?shù)厝藗兊纳盍晳T緊密相連,與當?shù)氐纳鐣h(huán)境相互映襯,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及生活習慣將賦予這些地方文化以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深入了解當?shù)厝宋模脖貙樯钊胙芯窟@個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特色做下良好的鋪墊。 元代之前,沈丘以佛教、道教為主,伊斯蘭教在元代至元十年隨著回族的遷入而傳人沈丘,之后沈丘發(fā)展為多民族聚居地,但仍回民居多,沈丘回民一般都信仰伊斯蘭教,不僅如此,沈丘的漢民中也有個別信仰伊斯蘭教的,這樣一來,伊斯蘭教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沈丘宗教文化中的中流砥柱。文獅舞的音樂形式主要以打擊樂伴奏為主,情緒必要的時候加入一種特殊的號角吹奏,筆者通過對文獅舞的伴奏音樂進行整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文獅舞的伴奏音樂不僅在樂器選用上或是在伴奏音型上,與中原地方戲曲的鑼鼓音樂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具有濃郁的地方本土特色。
一、地方韻味性打擊樂器的恰當選取
文獅舞音樂伴奏所用的打擊樂器大都是中原地方戲曲地方吹打樂中所用的打擊樂器,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特點,主要有:
1、大鑼(低音鑼):直徑約34厘米,銅質(zhì),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渾厚低沉,通常演出時配備一面。
2、二鑼(中音鑼):直徑約27厘米,銅質(zhì),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洪亮堅實,通常演出時配備一面。
3、小鑼(高音鑼):直徑約20厘米,銅質(zhì),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清脆有穿透力,通常演出時配備一面。
4、大鐃(大镲):直徑約35厘米,銅質(zhì),民間吹打樂常用樂器,發(fā)音響亮有感染力,通常演出時配備一副。
5、手镲:直徑約15厘米,銅質(zhì),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嘹亮結(jié)實,通常演出時配備一副。
6、小手镲:直徑約10厘米,銅質(zhì),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清脆響亮。通常演出時配備一副。
7、重音大鼓:直徑約80厘米,高度約50厘米,民間吹打樂常用樂器,發(fā)音渾厚響亮。通常演出時配備一面。
8、堂鼓:直徑約25厘米,高度約40厘米,地方戲曲常用樂器,發(fā)音響亮飽滿。通常演出時配備一面。
二、伴奏音樂的地方特點
(一)打擊樂鑼鼓點與地方戲曲音樂的鑼鼓點一脈相承
在沈丘文獅舞的伴奏音樂中,音樂的代表性音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倉七? 倉七”,這種音型主要用于速度比較快的音樂伴奏中,另一個是“才才 乙才 乙才 倉 ”,這種音型主要用于速度稍慢的音樂伴奏中,在文獅舞的表演音樂中,基本上所有的伴奏音樂都是在這兩種伴奏音型的反復(fù)和交叉組合中進行套合運用的,筆者通過對河南豫劇鑼鼓經(jīng)進行考究發(fā)現(xiàn),這兩種音型其實就是豫劇鑼鼓經(jīng)中常用的兩個鑼鼓點。
第一個音型來源于豫劇鑼鼓點封書,封書的原鑼鼓點:
大八? 大八臺 ║:倉七 倉七 │ 倉七 倉七 :║ 倉七? 倉 │ 倉 0 ║
文獅舞中的鼓點節(jié)奏型:
║:倉七? 倉七:║
第二個音型來源于豫劇鑼鼓點滾頭,滾頭原鑼鼓點為:
咚八? 乙臺 ║:倉? 臺臺 │ 七臺? 乙臺 :║ 倉? 臺臺 │ 七臺? 大八臺 │ 倉 0 ║
文獅舞中的鼓點節(jié)奏型:
║:才才 乙才 乙才 倉 :║
由此看來,文獅舞中打擊樂的伴奏應(yīng)該是在長時期的不斷發(fā)展演變中,與當?shù)氐牡胤綉蚯尮囊魳废嗳诤系漠a(chǎn)物,在這一點也恰恰體現(xiàn)出了音樂的地域性特點。
(二)獨具地方特色的波斯別離子號角吹奏
在沈丘回族文獅舞的音樂演奏中,經(jīng)常會加入一種特殊的號角聲,這種聲音來自于古波斯的獨具特色的古老地方吹奏樂器“別離子”。所謂“別離子”,其實就是一種號角式樂器,但這種號角的材料不是牛角、鹿角之類的動物頭角,而是用大海里邊生長的赤旋螺的外殼做成。藝人們將長約25公分的赤旋螺外殼尖端的尖頭用鋸子鋸去約4公分,在海螺的鋸口處就會形成一個直徑約2公分的圓形吹口,這個吹口連通著海螺的下端開口處,這樣一來,海螺的整個外殼就形成了一個類似號角的發(fā)音體,演奏員運用類似小號演奏的技法進行吹奏,可以演奏出音高接近小字一組F的長音效果,再配以不同頻率的顫音技法進行演奏,便可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悲喜情緒。樂器“別里子”是具有波斯特色的吹管樂器,也是沈丘回族文獅舞音樂中唯一的一種吹管樂器,它的融入使沈丘回族文獅舞音樂演奏中極具古西域音樂風格。
(三)簡捷精煉而又靈活機動的樂隊配置
沈丘回族文獅舞音樂演奏的樂隊配置簡練而又靈活,一般來說,以八、九人的配置最為常見,這種樂隊的具體配置為:重音打鼓一面(直徑98厘米,高度83厘米),堂鼓一個(直徑25厘米,高度35厘米),中音鑼一面(直徑40厘米),高音鑼一面(直徑30厘米),二鑼一面(直徑20厘米),大鐃一副(直徑45厘米),手镲一副(直徑15厘米),小手镲一副(直徑10厘米)。因沈丘回族文獅舞的演員們大都是樸素的農(nóng)民朋友,而且演員們?nèi)羌媛毿缘淖园l(fā)組織進行訓(xùn)練演出,故在實際演奏中,會根據(jù)場面的大小和演奏人員的數(shù)量靈活調(diào)整樂隊的具體編制,這種機動靈活的樂隊組合形式,較好地適應(yīng)了農(nóng)民朋友兼職自發(fā)演出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梁仁春.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性格審視武術(shù)與舞獅[J].搏擊_武術(shù)科學,2010,(2)
[2]崔邯鷹.對中國舞龍舞獅文化藝術(shù)的理解[J].文化藝術(shù),2009,(3)
[3]章關(guān)關(guā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下的當代舞獅運動[J].內(nèi)江科技,2009,(2)
[4]覃宇德.高校舞獅選修課教學探析[J].搏擊_武術(shù)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