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標 劉冰冰



摘要: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進行產業融合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試驗,對此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發現,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基于融合創新的產業鏈整合包括技術滲透、縱向延伸與產業交叉,技術滲透系指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的利用與創新,縱向延伸致力于在縱向全產業鏈上進行拓展,產業交叉側重于實現農業功能與非農業功能的協同發展;其社會效益是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改善農民就業和促進種植業發展,生態效益在于對廢棄礦坑的利用和綠化,經濟效益包括自身營業收入及對周邊農民增收的輻射效應。
關鍵詞:田園綜合體;產業鏈;效益分析;融合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文化消費的經濟貢獻及其優化發展研究”(2016BJJ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旅游地聲譽形成機制及其對旅游者行為的影響”(15YJA790062);長江師范學院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2017KYQD97)
中圖分類號:F32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6-0109-09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現代農業既承擔著生態保護的功能,又承擔著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重任。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①。然而,農業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新問題日益凸顯。同時,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養生體驗等新業態卻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為此,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②。但是,目前對于田園綜合體的研究大多只限于宏觀政策層面,從微觀層面對田園綜合體產業鏈的具體研究還極其少。因此,深入研究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運行機制以及效益具有重大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產業融合研究
產業融合是一種技術服務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必然趨勢③。從產業邊界論來看,產業融合是原有兩個或者更多相互分離的產業通過在科學知識、技術以及市場方面相互結合而導致產業邊界模糊的過程④。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融合并不意味著幾個獨立的產業出現趨同,而是在產業交叉處形成新的業態⑤。從系統論角度看,產業融合是產業主體(企業)與產業客體(市場、產品、技術)融合的有機統一 ,它主要由緊密相連的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企業融合等構成⑥。馬健則將產業融合最終定位為技術融合,即產業融合是由于技術進步與放松管制而發生的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⑦,這種融合會導致企業在原有市場中的地位發生改變,進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雖然對于融合的表述不一,但是技術都是產業融合的主要驅動因素⑧。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這種趨勢所囊括的產業范圍在不斷拓展,強度在不斷加深,已經逐漸滲透到農業方面。馬曉河認為,以農業為基礎的三產業融合有利于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中的“紅利”,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利于拓展農業功能從而培育新的增長點。⑨ 而田園綜合體就是基于農業產業融合的高級形式,其外在表現為集農業、工業、旅游、創意、文化、地產、商貿等相關產業于一體的復合型經濟綜合體,內在表現為農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傳統二三產業以及農業內部子產業的界限逐漸模糊,催生出具有融合性產業屬性的新型業態。
(二)產業融合對農業產業鏈的重塑研究
傳統農業產業鏈簡單,產業效益低下。而產業融合理念下可以形成農業與非農產業縱向與橫向的融合發展,最終建構出縱向上趨于延長、橫向上趨于拓寬的塊狀農業產業鏈⑩。而融合的過程中會催生新業態,這種新興業態反過來又重塑了產業價值鏈,進而拓展了農業的價值增值空間。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融合代表著技術關聯,通過技術作用可以將原本孤立的行業整合在具有協同利益的產業鏈條上。農村三產融合是以農業為基點,以農民為主體,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實施產業滲透,實現三次產業間的彼此聯動與鏈條延伸以及體制機制的創新,將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進行跨產業的有效配置,最終形成集多種業態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而田園綜合體應是包括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倉儲、金融、旅游、康養等各行業的三產融合體。
(三)不同產業融合機制下的產業鏈整合研究
1. 技術滲透機制
技術是產業鏈不斷延伸的助推劑,技術滲透機制的融合主要發生在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過程中,即將高新技術融合到各種形態的生產要素中去,以形成新的生產力結構,進而實現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對農業的技術滲透首先表現為高新技術對農業的直接改造,即將新技術直接嫁接到農業上來,這主要是基于需求端的被動滲透,例如,依托信息技術出現的“互聯網+農業”就是為迎合社會消費方式的改變而被迫產生的滲透;其次表現為高新技術對農業的間接改造,例如生物技術對農業的改造,即被技術滲透的農業還會經過吸收、再創新過程催生出具有融合特征的新產品或新工藝。
2. 縱向延伸機制
縱向延伸機制的融合是基于產業之間的功能互補和延伸實現的產業之間的融合,在這種機制下,農業產業融合通過基于農產品生產為核心的產前、產中、產后活動的整合,最終形成集產銷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根據延伸方向的不同,縱向延伸機制又可分為順向延伸與逆向延伸兩種。逆向延伸,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生產向上游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的延伸;順向延伸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生產向加工、銷售、物流服務環節的順延。在這兩種方式作用下,農業產業鏈條會不斷精細化,基于產業鏈條上的行為主體會成為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在聯動效應下會同時提高運作效率,節約交易成本,形成以產品為核心的空間拓展型產業鏈整合。
3. 產業交叉機制
產業交叉機制是指原本不同產業之間通過創意加工實現的交叉融合,不像通過縱向延伸融合的產業間那樣具有顯性的垂直關系,它原有產業之間的聯系是隱性的,只有通過深度挖掘創意元素才能實現融合。產業交叉融合多表現為服務業向一二三產業的延伸,這會導致產業比例的重新分配,例如,在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過程中,經過創新思維的整合,傳統農業自產自銷的比重在逐漸減少,而由創新性所生成的農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新產品比重在不斷提升,最終形成以創意為基點的功能拓展型產業鏈整合。
4. 不同融合機制下產業鏈整合模式比較
表1反映了上述三種產業融合機制下的產業鏈整合模式異同之處。在技術滲透、產業縱向延伸以及產業交叉三種機制相互作用下,產業融合不斷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了動態的產業閉環。
(四)產業融合下的效益研究
從宏觀上看,在融合作用下會形成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鏈。產業鏈上的節點在資源共享、協同合作的基礎上會逐漸形成帶有更多競爭優勢的價值鏈環節,直接進行價值創造,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與此相關的利益主體是農民、企業、以及社會。農民可以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和農業服務業的融合三種途徑獲得增收。具體來看,農民收入的渠道來源于就業渠道的增多、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以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對于企業來說,源自不同產業的企業跨界聯手、協同合作、開發新產品,可以迅速滿足不斷變化的多方消費需求,獲得復合經濟效益。此外,對于社會來說,田園綜合體的孕育地在農村,在交叉機制作用下展現出基于田園特色的多功能性,其中就包括為人類提供生態環境和文化傳承等精神層面的功能。
以往文獻研究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機制討論較多,但是對于融合效益的討論鮮見;就研究主體看,對于田園綜合體本身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對于在三種融合方式作用下,田園綜合體的內部產業鏈具體是如何建構的?創造的具體效益如何?這些問題都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故本文以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為案例對此進行剖析。
二、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
(一)研究方法
從形式上說,案例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怎么樣”以及“為什么”的問題,而本文聚焦于融合創新視角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是怎么樣的以及如何形成的,因此比較適合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從內容上說,目前全國各地新型農村建設熱火朝天,但是由于各地生產、生態條件各異,在實際開展中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在融合方面出現了多業態、多樣化、多形態的局面。而利用典型案例進行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可以為農村尤其中西部農村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很好的借鑒。
在有關案例資料的獲取上,本文采取的方法有三種:第一,實地調查與深度訪談法。作者深入碩平花海項目基地對項目建設進程、項目各個園區實際規劃內容進行了參觀調查,并多次與碩平花海的高層人員進行了半結構化的交談,其中涉及到田園綜合體的具體設計理念、營銷模式、協調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規劃等,以此獲得碩平花海項目的第一手資料。第二,網絡資料法。由于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時間較短,相關信息大多存在于零散的新聞報道與政府文件中,對其進行的篩選整理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第三,文獻資料法。通過借助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查閱有關新型農村發展的最新相關理論研究,并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總結。在三種方法中以實地調查和深度訪談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為主,以網絡資料為輔,以文獻資料為補充。
(二)案例選擇
之所以選擇河南省汝州市碩平花海作為案例,基于以下四點考慮:
第一,碩平花海2017年8月被評為河南省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的核心定位是具有“三生同步”“三產融合”的現代化農林田園綜合體,它的目標是打造兼具農林、工業、旅游三重價值的最美最大花海,整體上看由“一帶六區多配套”組成,即主體由美麗產業發展帶、田園青春活力區、花藝養生休閑區、順平人文拓展區、騰口景觀休閑區及紅色宣傳教育區等組成,各個園區在地域上呈現出集聚發展態勢,同時兼具教育基地、街區建設、接待場所、辦公場所、公共場所在內的系統配套設施,具有典型的融合特性。
第二,碩平花海具備系統的產業鏈。它以花卉、苗木、土特產品等線上線下交易活動為基礎,進而向加工業延伸生產鏈,制造出食用油、護膚品、精油等產品,同時衍生出包裝、儲存、冷運等產業;此外,將營造的花海與汝州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創意打造了多樣式休閑旅游產業。其“網紅橋”視頻已獲得2億人次以上的點擊量,碩平花海因此于2018年暑期與湖南衛視合作推出了全民解壓趣味競技類節目《搖啊笑啊橋》,該節目在全國播出后創造了衛視節目白天收視率的奇跡。
第三,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面積廣、投資大。它橫跨汝州市蟒川鎮、寄料鎮和王寨鄉三個鄉鎮,涉及11個行政村,東西長約11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開發面積約4萬畝,而且投資規模大,計劃總投資為15.61億。依據胡向東對田園綜合體投資規模的劃分標準,碩平花海項目屬于中等投資規模,這在中西部地區是鮮有的。目前,已經初步建成花卉種子、花卉種苗、中藥材、景觀苗木、木本油料、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七大產業,其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初顯。
第四,碩平花海擁有專業的項目設計團隊,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國家林業局油用牡丹工程研究中心歷時兩年共同規劃,以國內相關專業設計院為單體設計方,總體設計方案詳細科學,可保證項目數據的可靠性與科學性。
三、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整合
本文提出的田園綜合體產業鏈整合的理論構架如圖1所示。基本思路是,以技術滲透的融合機制打破農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界限,在供求互推下實現技術帶動的產業鏈整合;以縱向延伸機制的融合通過順向延伸及逆向延伸的雙重方式打破上下游之間的封閉狀態,實現產業鏈的精細化,形成基于空間拓展型的產業鏈整合;基于產業交叉機制的融合通過創意尋找產業間隱性聯系的結合點,不斷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興業態,賦予農業多種角色,形成基于功能拓展性的產業鏈整合。
(一)基于技術滲透機制的產業鏈整合
在技術滲透融合機制下,通過高新技術對農業培育方式、經營方式等方面逐漸滲透,改變傳統農業的封閉狀態,形成以技術為紐帶的新型產業鏈。可以用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來改變企業經營方式,用生物技術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最終形成以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整合。
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在以信息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整合方面,借助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將所有產品銷售通過“互聯網+”的運營方式串聯起來。首先對于初級產品(鮮花、苗木等)的網上銷售,主要通過建立網上鮮花購物商城——碩平花街坊網來實現,碩平花街坊網主要提供鮮花預定、訂購、配送以及花藝設計等服務,以滿足商務、宴會、節日等對鮮花的需求,而它的運作是以完善的網上支付系統與配送網絡體系為支撐的。花卉、瓜果以及苗木等屬于易壞易腐產品,而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新鮮程度又決定了它們的價值,為提高運輸質量與運輸效率,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積極采用冷鏈運輸技術,從而極大地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其次,在保健品、食品、精油、化妝品等花卉制成品銷售方面,碩平花海同樣將其納入互聯網銷售模式內,使其進入碩平集團微信公眾號的主頁,在網頁上清晰可見元寶楓油、元寶楓茶、牡丹油、牡丹花茶等帶有農林花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品的價格與商品參數等,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一鍵支付購買。最后,以新媒體網絡平臺為載體對碩平花海“網紅橋”進行宣傳,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碩平花海的整體賣點。總之,“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園區內產品及服務銷售的全產業鏈整合。
在生物技術滲透方面,碩平花海依托外來技術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實現產品的內在升級。木本油料產業是碩平花海生物技術最密集的區域,其中,油用牡丹、文冠果以及元寶楓是其選取的優質作物,為提高成品油質量,碩平花海不斷進行技術探索。首先,通過建立牡丹種質資源圃對牡丹進行種子選育,經多次試驗后培育出果籽含油率高的鳳丹牡丹和紫斑牡丹,并將它們用于油料生產。其次,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在汝州建立了元寶楓研究中心,雙方簽訂了《元寶楓產業校企產學研科研合作協議》,進行長期的技術合作,主要從育種、分離雜質、壓榨、過濾、脫色、脫臭、提純等環節進行攻關,在最大化保留營養物質的基礎上提高元寶楓出油率、出油質量,從而可以大量滿足未來市場對高檔農副產品的需求,成為花海創收的主力。
(二)基于縱向延伸的產業鏈整合
基于縱向延伸性機制融合主要指以農產品生產為基點,向下游延伸至加工、物流、銷售、服務;向上游延伸至生產資料供應、種子培育等環節。
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的基礎產業是林木花卉的種植,依據它們的價值特性,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兼具生態性與觀賞性的林木、具有觀賞價值的鮮花、油料作物以及中藥材等四類。它們被合理布局在園區內不同功能區內。總體來說,在產業鏈上游實施“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即公司與當地農民合作,定期組織專家對所屬區域內的1000多家貧困戶免費開展科學植樹、花卉及中藥材種植等培訓活動,在公司的統一指導與管理下保證上游農產品的成活率及油籽產量,目前已經形成櫻花2700畝、海棠 2000畝、紫薇 2300畝、芍藥4000畝、種草花2200畝的規模;在油料作物方面,建立了標準化油用牡丹種植基地、標準化元寶楓種植基地、以及文冠果種植基地,總占地約6421.2畝。
在產業鏈中游進行農林花卉的深加工。在油用牡丹深加工方面,專門建立了約40畝的油用牡丹中試基地,此基地包括油用牡丹高品質食用油中試區和油用牡丹延伸產品中試區兩部分,在高品質食用油中試區建立有原料車間、榨油車間、精煉車間、包裝車間、成品冷藏車間,形成了集食用油生產、包裝、冷藏于一體的加工產業鏈,在油用牡丹延伸產品中試區,建設有牡丹飲品中試車間、牡丹保健品中試車間和牡丹色素中試車間等,生產牡丹飲品、牡丹精油、花茶等產品,拓展牡丹加工產業鏈;在元寶楓加工方面,擬建立12家大型工廠,用于生產高級食用油、功能性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生物日用品、生物飼料、高級健康化妝品等產品,逐步提高花卉產品的附加值。
在產業鏈下游,碩平花海在美麗產業帶專門建有用于花卉苗木、盆景奇石、園藝材料器械、土特產交易等活動的功能分區,同時與技術滲透機制形成的產業鏈鏈接,實現電商銷售。
(三)基于產業交叉的產業鏈整合
在新興市場的導向下,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環境、農業廢棄物、農業節慶、農耕文化以及農業生態修復等都可以通過創意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這些特色產品的生成是由農業與非農業雙重作用的結果,在農業與非農產業的交叉機制下,農業單一的生產功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農業產業鏈也隨著農業功能的增加從橫向上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依托農林花卉的種植不斷發展旅游產業,依據功能拓展實現了產業鏈的橫向整合。首先,在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利用上,依托已有的花海基地在園區內部打造不同風格的居住場所,在美麗產業帶設置環境優美的家庭式別墅;在吉祥汽車營地設置汽車營位區、露營區,滿足自駕游度假一族的住宿需求;在頤祥養生體驗板塊設有護理型公寓、自理型公寓、居家式住宅、庭院式住宅等,主要用于田園養老養生產業的休閑需求;依托田園森林風光在田園青春活力區營造歡樂農場、樹木樂園、童話王國等,以供兒童感受自然、了解農作物的來源、釋放天性;在花藝養生休閑區依據花海景觀和特色風景林建設十一個風格不同的國際婚紗攝影基地,用于承辦婚慶產業。其次,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創意包裝,發展體驗農業,在花藝養生區內設有躬耕菜園、農夫果園等,專門用于人們體驗農業勞動、果實采摘的樂趣,滿足人們對田園生活、回歸自然的新興需求。在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上,將秸稈、稻草制作的大型雕塑安置在不同的花卉種植基地中,使其成為人們旅游過程中的特色景觀。在農業節慶方面,碩平花海根據花期差異形成了跨越3—11月的不同花節,用于吸引游客觀光旅游。在對農耕文化利用方面,利用3D數字動漫技術再現了農耕文化的發展歷程,起到了科普教育與旅游的雙重作用。在對農業生態修復利用方面,在原有廢棄礦坑的基礎上規劃建立了汝文化博物館,使原有廢棄礦坑成為旅游基地。此外,還發展具有田園風格的探險、拓展訓練、學校教育等產業。通過交叉機制的融合,碩平花海目前已經形成集鮮花林木+餐飲住宿、鮮花林木+養老養生、鮮花林木+兒童娛教、鮮花林木+旅游、鮮花林木+休閑健身、鮮花林木+婚慶、鮮花林木+教育等的橫向產業鏈,而且農業產業功能還在進一步擴展。
四、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的效益分析
產業融合作用下,產業鏈得到了全系統的整合,在系統內部,包括農民、企業以及政府在內的相關利益主體通過產品、資金、信息、技術、市場等元素聯系在一起,在協同配合下創造的隱形價值鏈必定會產生“三重底線”,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一)社會效益
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目前雖處于半完工階段,但是已經呈現出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為提升汝州的知名度、改善農民就業和促進種植業發展三個方面。
碩平花海致力于建成中國最大最美的花海,對提升汝州市美譽度具有很大的價值。自運營以來,每逢節假日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而且假期日均人數在不斷上升,如表3所示。尤其“網紅橋”項目大大提升了碩平花海的知名度。目前,僅該項目的日常接待量就在2萬人次左右。所以,碩平花海未來擁有巨大的市場,會成為汝州的新名片。
碩平花海是在以汝州市農民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蟒川鎮滕口村、滕店村等7家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的基礎上開發建設的,此項目大大增加了汝州市的農民就業崗位。第一,在項目用工方面,項目優先聘用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口,自項目興建以來,碩平花海累計用工8.6萬多人次,用于綠化、保潔、服務、種植雇工等。第二,在產業交叉融合下衍生的農業旅游拉動了周邊村民開辦家庭旅館、農家樂、鮮花盆景銷售等項目,以供游客居住、餐飲。在園區內部,碩平花海還為當地居民提供優惠的攤位租金,以幫助農民在園區內從事農特產品銷售。第三,隨著碩平花海產業鏈的逐漸完善,還需要很多勞動力投入到運輸、加工、維修等行業。而周邊農民告別了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之苦,由此也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碩平花海為保證鮮花苗木的成活率多次聘請專家對所屬區域內的務工農民免費開展科學植樹、花卉及中藥材種植等培訓活動,增強了他們的科學種植技能,而這種農業技術外溢無形中會對汝州市農林種植業的整體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生態效益
目前,項目區內已經種植8500畝元寶楓、2700畝櫻花、2000畝海棠、2300畝紫薇、4000畝芍藥、800畝牡丹、2200畝種草花等各類作物2.5萬畝。 其中,廢棄礦坑植被恢復面積達到1200余畝。這大大增加了汝州市綠化面積,這些樹木、草花年制氧量高達478.8萬立方米。
(三)經濟效益
碩平花海項目的重要參與主體是農民與企業,其中當地農民是建設參與主體,河南蔣姑山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是投資規劃主體,故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最終創造的經濟效益可通過農民與企業兩個主體來反映。
從農民角度看,目前,農民的收益主要通過土地流轉以及參與務工兩種渠道獲取。首先,在土地流轉方面,原有的許多土地產量低下甚至荒廢,而通過流轉給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后,當地農民因此戶均年收益能夠達到3000元以上。其次,碩平花海項目通過招收當地農民尤其是貧困戶參與項目用工,使許多無收入的閑散人口實現了就業,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據統計,目前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已經吸納貧困戶務工270余人,年人均務工收益達到2800元以上,戶均增收達到5085元。再次,碩平花海旅游業的開發將刺激當地居民紛紛加入旅游服務業的個體化經營。
從企業方面看,碩平花海的項目建設周期長為10年,后期項目開發與前期完工項目投入使用同步進行。全部建成后,預計每年的綜合營業收入達到10.34億元,其中稅收上繳達1.07億元,稅后利潤為3.06億元,經濟效益明顯。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在經濟新常態下,田園綜合體是解決農村、農民問題的創新性探索,也是基于目前存在的三產業融合的高級版。本文將融合分為技術滲透融合、縱向延伸融合以及產業交叉融合三種方式,并以此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田園綜合體的全產業鏈整合以及效益。研究結論如下。
碩平花海項目在技術滲透機制融合下,形成了集信息技術于一體的產品銷售產業鏈和集生物技術于一體的農林花卉種植加工產業鏈;在縱向延伸機制融合下,形成了集農林花卉種子培育、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縱向產業鏈;在產業交叉機制下,形成了集農業+餐飲住宿、農業+養老養生、農業+兒童娛教、農業+旅游、農業+休閑健身、農業+婚慶、農業+教育等的功能拓展型產業鏈。其中生物技術滲透機制的產業鏈與縱向延伸產業鏈的上游相連,信息技術滲透形成的銷售產業鏈與縱向產業鏈的下游相連,它們共同推動了產業鏈的精細化;而交叉機制形成的產業鏈是在此基礎上拓寬的產業鏈,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碩平花海田園綜合體全產業鏈的整合。在產業鏈系統內,包括農民、企業以及政府在內的利益主體會協同合作,不斷推動全產業鏈的價值增值,而最終表現為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
(二)啟示
整體來說,田園綜合體在產業融合的作用機制下可以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內部產業鏈,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所以不失為一種解決城鄉不均衡問題的有效方式。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田園綜合體必須將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考慮在內,充分發動所在區域居民積極參與其中,增加農民的福利,才能減少項目建設阻力。同時,整體建設過程是美化村莊而不是重建村莊,這樣才能在保證田園原真性的基礎上達到吸引城市居民來此停留的目的,提高整體效益。在產業鏈構建上,田園綜合體要有一個吸引人的核心生態產品,也即對外宣傳的核心對象,并以此為基點向外拓展產業鏈空間,產業鏈上的節點只有通過循環聯動才能在互相借力中實現多方共贏,否則會逆向回歸至鄉村旅游。
注釋: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頁。
②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016年12月31日)》,新華社2017年2月6日。
③ C. Blackman, 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Media: How Should Regulation Adapt? Telecommun Policy, 1998, 22 (3), pp.163–170.
④ M. J. Benner, R. Ranganathan, Divergent Reactions to Convergent Strategies: Investor Beliefs and Analyst reactions Dur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 24, pp.378-394.
⑤ 馬曉國、李宗植、管軍:《產業融合理論及發展江蘇信息產業的分析》,《科學學研究》2006年第8期。
⑥ 梁偉軍:《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科學經濟社會》2011年第4期。
⑦ 馬健:《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述評》,《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5期。
⑧ Y. Cho, E. Kim, W. Kim,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under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the Printed Electronics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 67(2-4), pp.106-131.
⑨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中國合作經濟》2015年第2期。
⑩ 梁偉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一個產業融合理論的解釋框架》,《求實》2010年第3期。
段海波:《芻議農業產業融合機制和農業產業化》,《改革與戰略》2014年第5期。
F. Kodama, MOT in Transition: From Technology Fusion to Technology-Service Convergence, Technovation,2014, 34(9), pp.505-512.
趙霞:《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17年第4期。
盧貴敏:《田園綜合體試點、理念、模式與推進思路》,《地方財政研究》2017年第7期。
谷永芬:《我國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選擇》,《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
李金海:《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的系統分析》,《科學管理研究》1996年第6期。
李俊嶺:《我國多功能農業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的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09年第3期。
李宇、楊敬:《創新型農業產業價值鏈整合模式研究——產業融合視角的案例分析》,《中國軟科學》2017年第3期。
宋怡茹、魏龍、潘安:《價值鏈重構與核心價值區域轉移研究——產業融合方式與效果比較》,《科學學研究》2017年第8期。
黃祖輝:《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增加農民收益》,《中國合作經濟》2016年第1期。
K. Miyazawa, Competition and Mutualism in Social Economic System: Market Mechanism vs. Social Security,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Academy, 2003, 58(2), pp.97-126.
R.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2009.
胡向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2期。
林炳坤:《創意農業研究述評》,《經濟問題探索》2013年第10期。
R. Jeurissen,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0, 23(2), pp.229-231.
劉志華、劉瑛、張麗娟,《田園綜合體建設:以重慶的實踐為例》,《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作者簡介:王志標,長江師范學院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教授,重慶,408100;劉冰冰,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100024。
(責任編輯 ?辰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