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躍麗 王斌
【摘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時代課題與努力方向。以有效國際傳播路徑構建為研究視角,我們要夯實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國家實力,構建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倡導“平等包容”的國際傳播理念,拓展多維立體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
【關鍵詞】國際傳播;能力;傳播路徑;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川這對新時代我國國際話語體系構建、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完善,提出了時代要求,指明了前行方向,寄予了殷切希望。一國國際傳播能力的強弱,需要考察以該國傳統文化和當代價值觀念為內涵的話語體系的國際接受度與影響力,以及該國當代國際傳播實踐的有效性。探討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能力提高的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夯實提商國際傳播能力的國家實力
在國際政治中,實力是指行為體所擁有的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力量,以及它們維護自身利益、推行對外戰略和影響其他行為體的能力。實力既是衡量國家國際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也是國家借以實現其對外目標、維護國家、民族或共同體利益的手段。國家力量的強弱,取決于國家物質和精神力量的現有發展水平;國家力量能否發揮作用,取決于社會結構、社會政治組織、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以及執政黨的政策和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國際傳播能力所依托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獲取與提高必須依托于國家整體實力的強大與堅實。今天,中國國際傳播能力不強,國際話語權不足,難以在國際社會清晰、明確、有效地表達國家愿望與意志,深究其源,自晚清時代起中國就因國力的衰落而退出國際話語權掌控的爭奪是重要歷史原因。而當下中國參與的國際話語權競爭,也是各國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科技力與文化力的大比拼。在這場激烈的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原本處于弱勢的中國必須要不斷夯實國家實力基礎,在國家實力的不斷穩步提升中提高自己國際話語的力量與效率。我們要踏踏實實、埋頭苦干,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夯實提高國家實力的社會制度保障;我們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夯實提高國家實力的物質基礎,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穩步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夯實國家實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中華民族一步步走來,創造了非凡的文明,依靠的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特別是從近代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精神。今天,只要我們不斷發奮有為、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就一定能使我們國家更加強大,成為國際社會有能力、施影響、負責任的一員。
二、構建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
國際傳播依賴于內含特定情感表達與價值觀念的話語體系。從傳播實踐看,國際輿論導向是由國際社會強勢話語體系所確定,并以強勢話語體系內含的價值觀念來選擇輿論主題。毋庸置疑,當今國際主流媒體是歐美媒體,特別是以擁有國際語言地位的英語進行國際傳播的英美媒體,它們不僅擁有超強的社會整體實力,擁有基于資本主義近代化歷史進程的共同價值觀,還擁有非常專業的傳播隊伍、多維度有效率的傳播手段,絕對掌握著國際傳播話語權,并且總是有意或無意地無視甚至排斥異于它的話語傳播。因此,中國若不能革故鼎新,囿于現有的國際話語體系,在西方強勢話語的鉗制下發聲,必然無法擺脫被動,國際傳播效果則難以改觀。同時,提升國家話語權,必須增強本國核心發展理念、國際秩序觀念的國際認同力和影響力,積累影響世界的國家“軟實力”。只有擁有了影響國際規則制定、國際事務裁定和國際輿論走向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能力才會真正提升。這就要求中國必須通過大力傳播建立在傲人國家發展現實基礎上的核心價值理念,在國際社會形成對中國的制度安排、發展道路、精神信仰的廣泛認可,使中國核心價值理念占據國際道德制高點,對其他國家形成較強的持續的道義感召力。因此,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當務之急是要構建起能夠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體系,努力使中國話語成為國際主流話語之一,登上國際傳播的平臺。
既然是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體系,它的構成要素即其主要語言符號、內涵核心理念均要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它要由準確明晰的中國專有詞匯語言,諸如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經濟發展新常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生態文明,改革強軍,總體國家安全觀,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正確義利觀”“一帶一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等,來構成、來表達。這些來自于中國由貧困落后走向繁榮富強偉大實踐的、富含深刻社會變革意義的、不同于國際社會長期以來被灌輸的、富有中國特色的鮮活的富有朝氣的語言詞匯、思想理念,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體現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位著中國話語的質量。它們所表達的中國致力于國家民族發展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核心發展理念,它們所表達的中國致力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戰略理念與國際秩序觀念,它們所表達的中國的制度安排、發展道路、價值追求、精神信仰,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的基本國格,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勇氣,在國際交往中代表著中國的根本道義立場,當然是中國特色國際話語體系的內涵核心理念,是中國在當代國際領域形成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價值“磁芯”,是中國國際話語力量的深層來源,是我們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的現實力量。
三、倡導“平等包容”的國際傳播理念
當前國際新聞傳播是以西方理論與實踐為基準進行的,而在西方新聞傳播中長期存在排斥低毀其他文明的“他者化”現象。在西方人的思維中,“他者”是理性精神所構建的價值觀與秩序的對立面,“他者化”是指有意識地將與主流共同價值觀相對立的負面要素施加于他者而確立乃至固化自我價值認同、獲得自我滿足感與優越感的過程。長期以來,西方新聞界無論是對國內還是國際新聞的報道,都有著根深蒂固的“他者化”現象,而且這種“他者化”又有著權力的深度參與和廣泛利用。在報道中,“我們”與“他們”的對立以及“我們”對“他們”的恐懼與厭惡不斷展現,將某個長期以來已經在主流觀念中形成刻板印象的群體高效率地“他者化”,不斷構建不同階層、不同文明間的“二元對立”。西方的受眾浸潤于自己所處社會文化環境的主導價值觀念,有意無意地同新聞界一道“他者化”著與自己文化價值觀迥然不同的世界其他部分。
中國當前在國際傳播中就面臨這樣的困境。要從西方國際話語權壟斷中突圍出來,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提高話語傳播能力,必須要突破西方新聞報道的“他者化”藩籬。其實,西方新聞界也存在著將歧視和刻板成見視為違背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道德的觀點與聲音,只不過在現實傳播中無法擺脫已經定勢成型的“他者化”傳播路徑。為此,我們應該在國際社會大力倡導中國傳統文化中“平等包容”文化觀,為國際傳播界注入有說服力的新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平等對話、包容理解、消除隔閡,這在今天“他者化”痼疾頑劣形勢下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基辛格曾將中美兩國的價值觀傳播理念進行了比較,指出“中國和美國都認為自己代表獨特的價值觀。美國的例外主義是傳經布道式的,認為美國有義務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傳播其價值觀。中國的例外主義是文化性的,中國不試圖改變他國的信仰,不對海外推行本國的現行體制”“是一種文化上的普世觀”。[2]這應該是對中國價值觀傳播理念的贊譽。西方國際傳播的“他者化”實踐,不斷構筑著其自身的合法性與優越性,而且也為這個世界構建了“同一性”“獨一性”的陷阱,筑起了國際交流的藩籬。所以,要解決“他者化”問題,必須通過具體的國際傳播案例促使其反思“他者化”的局限,審視不同文化間平等交流的時代意義。中國應該大力倡導“平等包容”理念,倡導尊重他國自由獨立發展的價值操守;著重闡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文化價值,推進‘非他者化”的全新國際傳播路徑,努力形成寬松包容的國際交流文化氛圍。這應該是當今中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中,有意義、有價值、有學術,也應該是有共鳴的嘗試。
四、拓展多維立體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
首先,創新對外話語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感染力、公信力。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構成要素,是中國的發展理念、道路選擇、核心價值,具有政策性和意識形態色彩,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以鮮活的、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表達它們。在國際社會傳播這些理念與核心價值觀時,要與國內傳播相區別,在清晰準確傳播的同時,注意表述方式的選取,創新對外話語表達,用西方社會能理解、較習慣的表述,至少不能在我們開始講話之初就使其產生抵觸心理,進而排斥我們傳遞的信息。因此,我們要研究西方社會特別是民眾接收信息的習慣,要以客觀事實為語境開端,以思維邏輯為語境展開,從哲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多維角度深入闡述我們的理念、愿望與期許,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使外國民眾聽得懂、聽得進。
其次,拓寬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構筑多層面立體化的傳播格局。既要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傳播,也要注重全球層面、地區層面、領域層面傳播。國家層面傳播主體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政府各級官員、專業外交人員,傳播的平臺有各種國際會議、雙邊多邊交往、對外文化科技文流與展示,等等。習近平融中國聲音于外事活動,彭麗媛的第一夫人外交,都極好地展示了當代中國風貌,提升了中國時代形象,實實在在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全球化的時代、改革開放的進程,使當代中國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國際傳播前所未有地發展發達,我們要為這種傳播提供更好的條件、創造更廣的空間。加快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鼓勵高水準的學術交流、民間交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使中國社會和民眾成為傳播當代中國聲音的生動載體。
再次,加強專業傳播隊伍建設與公民意識培養,提升中國傳播的質與量。專業傳播隊伍是國際傳播的主要力量,我們要在院校里培養,在工作崗位上培養,在中國國際傳播實踐中培養。多維立體有效的國際傳播,廣大公民責無旁貸、不可或缺。我們要在全社會培養公民良好的國際傳播意識,在日益增多的國際交往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審美風范、展現中國當代發展,最大限度“匯聚更多資源力量”[3],提升中國傳播的質與量。
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國家實力為堅實的基礎,以踏踏實實富有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國際傳播理念展示、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完善為有效路徑。不可否認,當前國際傳播格局西強東弱,中國國際話語權被制約,中國聲音的傳遞大受限制。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格局將日益均衡,中國話語所內含的價值觀念必然會逐漸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接受,以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依托的國際傳播能力必定會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
[1][3]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一一一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8-23.
[2][美]基辛格.論中國[M].胡利平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作者簡介】車躍麗,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訓部副教授,博士。王斌,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訓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