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紅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學歷史上瑰麗的智慧結晶,它是用漢字碼成的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一類作品,可以說是詩歌中的詩歌,它簡潔、優美、含蓄雋永,把漢字所蘊含的審美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了。
本文從小學語文古詩詞中運用戲劇化教學法的意義出發,探索戲劇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中的具體操作策略,積累戲劇化教學的成功案例,從而提高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戲劇化教學法;實踐與研究
中華民族是詩的國度,優秀詩詞浩如煙海,燦若星辰,在幾千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直被人們所鐘愛而廣為傳頌,古詩詞同樣成為了小學語文學習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因此,想要教好這富有敘事性和戲劇性的古詩詞,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會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技藝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相互融合,從而在古詩詞教學中為學生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發現古詩詞中所蘊含的魅力。
一、在古詩詞中運用戲劇化教學法的意義
1、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文化一脈相承、綿延千古的言語載體。把每個孩子帶到優秀的古詩詞面前,帶入經典古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之中,是每一個文化人的歷史使命和應有的擔當。
2、提高古詩詞教學創新的需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仍有少部分教師在沿用傳統教學的模式,嚴重影響了古詩詞的魅力綻放。很顯然,古詩詞作為一種凝聚著文化意味的經典語言,不僅具有戲劇化教學的可能,而且還大有空間。將戲劇化教學法運用到小學語文古詩詞中,教師除了用語言向學生表達教學內容之外,還可以運用全新的現代信息技術、視頻拍攝技術、影像剪輯技術等,從而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古詩詞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所以,戲劇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中運用,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推動古詩詞教學的進步。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由于古詩詞的語言晦澀,意義深遠,小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再加上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因此他們在理解古詩上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障礙,不容易理解古詩詞中的內涵。將戲劇化教學法運用到小學語文古詩詞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吟唱古詩、表演情境、器樂伴奏等等多種形式進行藝術加工,讓小學生對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真實的情境和富有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通過語文教學把我們的學生領到祖先創造的文化面前,使他們認識傳統的文化、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關注并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在詩詞的星空與古人進行時空對話,使學生既獲得文化知識,也能浸潤獨特的文化氛圍,享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遠和博大,從而建構起自己的文化結構,塑造自己的文化類型。
二、在古詩詞中運用戲劇化教學法的策略
1、角色扮演,體會古詩的思想
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時,隨著課堂的深入,教師可以在《陽關三疊》的歌聲中,深情地對學生們說“飲酒話別一整夜,有美好的回憶,也有真摯的祝福,如果你是王維,我是元二,端起酒杯,王兄,你想對我說些什么呢?”
老師試著引導:“王兄,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學生馬上回應:“元二,你這一路走好,我們來日再見。”教師隨即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這一杯祝福酒,為兄先干為敬。王兄請多珍重!”學生雙手抱拳,拱手作揖:“元二,你路上也要小心啊!”……
利用角色話別離,師生仿佛置身于詩人千年前所處的情境,感受著詩人當時的心情,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古詩的魅力所在,也能加強對古詩的理解。
2、古詩新唱,唱出古詩的韻味
中國的古詩詞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押韻與節奏是中國古詩詞獨有的魅力。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韻律、平聲仄聲、跌宕起伏,想象詩人描寫的情景、感悟詩人的情感,還可以用唱的方式讓古詩詞的藝術美得以擴大。
而紹興蓮花落用紹興方言演唱,詞曲結合自然,唱腔質樸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鑒于兩者很多的共同之處,用紹興本土的蓮花落曲調來演唱紹興本土詩人創編的古詩,真是別有一番韻味。比如,唐代賀知章寫的《回鄉偶書》就是很好的范例。我們可以把這位年逾古稀卻仍然情系家鄉的詩人所作的思鄉之作,改編成軟糯的蓮花調娓娓唱來,這種戲劇化的教學和表現手法,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3、器樂伴奏,奏動古詩的情愁
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宋代詩人李清照寫的《武陵春》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簡煉含蓄,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于外形,下闋多偏重于內心。
所以在教學這首詞時,可以讓學生身著古裝,運用古箏邊彈邊誦,并結合表演的方法,把詩里所描繪“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外部動作和神態,以及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無窮索寞的內心吟誦得鮮明而又深刻,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4、拓展空間,感受古詩的意境
在教學《詠柳》這首古詩時,可以借著春天這個美好的時節,組織學生來到附近的公園,或者由家長帶領孩子來到楊柳依依的環城河邊,仔細觀察柳樹碧葉如玉、枝條繁茂柔軟、葉子隨風飄動的樣子,真切地感受枝拂堤岸、燕剪春風的美好。在這樣的時空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能夠深刻地體會其中的情境,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教學也遠比看書本的插圖要真切地多。
戲劇化是一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富有趣味、文化意味的學習情境中,參與、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也是一種學習方式,通過課本劇、舞臺表演等形式,打開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通道,深入感受古詩詞的情感張力與歷史內涵。將戲劇化教學法運用到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提高古詩詞的教學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古詩詞的學習氛圍不斷得以優化,讓古詩詞這朵文學藝術的奇葩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出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