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珙陽 俞躚
【摘 要】 文章基于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宏觀經濟數據的典型事實,構建了開放經濟下的三部門真實經濟周期(RBC)模型,考察新冠疫情下的外生技術沖擊、財政沖擊以及國際貿易沖擊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其作用機理,并得到以下結論:(1)資本利用率整體表現為弱順周期,在不利技術沖擊下呈現出順周期性,在不利財政沖擊的“擠出效應”下呈現逆周期性;(2)不利國際貿易沖擊在短期使凈出口上升,但對國內經濟有明顯的負效應;(3)經濟從不利國際貿易沖擊中恢復時會迎來一段繁榮期。
【關鍵詞】 真實經濟周期模型 資本利用率 國際貿易
經濟不確定性 經濟波動
一.引言
本文主要目的是構建一個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與中國宏觀經濟特征進行擬合,對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中國經濟波動進行分析,并與近幾個月以來全球疫情下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對比。此外,根據模型對外生的技術沖擊、財政沖擊以及國際貿易沖擊下經濟的短期波動的預測,對其背后的作用機理進行分析,并給出了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建議。
2020年初,一場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給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歷數個月的奮戰,基本控制住了國內的疫情。但在國內疫情之外,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外部挑戰,卻遠比2003年非典時期要復雜困難得多。局部沖突不斷升級,國際市場風險持續上升,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而新冠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則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在這個悲觀情緒籠罩著全球經濟前景的形勢下,經濟學界對于經濟周期的研究熱情日益高漲。Kydland and Prescott(1982)提出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開啟了宏觀經濟周期研究的一個新時代。
下文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總結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典型事實;第三部分構建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將資本利用率與貿易沖擊引入了模型中;第四部分對模型參數進行校準;第五部分將模擬經濟與中國的經濟周期特征相比較,運用脈沖響應預測經濟波動,并分析其背后的機理機制;第六部分為結論與啟示。
二.中國宏觀經濟的典型事實
RBC理論對經濟波動的研究通常從經濟周期的典型事實出發。RBC模型的構建必須基于這些事實,其預測也要力求符合這些事實。
本文采用中國1987-2019年的宏觀經濟數據來對中國經濟周期的特征進行分析。全部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9》。本文就業率的波動來代表勞動供給的波動,而就業率選用就業人數與勞動力人數的比值。宏觀變量實際值均由名義量扣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后得到。本文對GDP、居民消費、政府消費、投資以及凈出口的實際值進行了取自然對數的處理,并經H-P濾波留下了波動項。由于就業率本身沒有明顯趨勢性,計算勞動供給的統計特征時沒有取對數和 H-P濾波。各變量的統計學波動特征如圖 1 所示。
而表1給出了各宏觀經濟變量波動成分的統計學特征,表2給出了各變量與GDP的跨期相關系數。從圖1與表1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居民消費波動稍低于產出波動幅度,幅度是產出波動幅度的0.732倍。
(2)政府支出與投資波動劇烈,前者波動幅度是產出的1.305倍,后者波動幅度是產出的2.037倍。
(3)凈出口占比與產出的關系與國外文獻對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一致,產出與凈出口負相關。
(4)中國的就業表現為弱周期性或無周期性的。
三.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的構建和求解
本文的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是以Mendoza(1991)所使用的小型開放經濟兩部門RBC模型為基礎建立的。雖然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不過鑒于人民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仍未實現自由兌換,中國本身對世界資本市場利率的影響較弱。因此用小型開放RBC模型來解釋和預測中國經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基礎模型:GRBC模型
考慮一個由不計其數的同質居民組成的經濟體,居民的效用函數由下式給出:
其中ct和ht分別表示居民t期消費與勞動供給;β為主觀貼現率;而U是居民的單期效用函數,其具體形式為GHH偏好函數形式:
其中為Firsch勞動供給彈性;表示相對風險規避系數;而在政府部門方面,本文借鑒了黃賾琳(2005)中的做法,用政府支出代表居民的公共物品消費,表示政府支出,b表示政府支出在居民效用中相對于居民消費的權重。
假設經濟是競爭性的,全部產出均歸屬于居民,且代表性行為人的解與社會計劃者解是一致的,可以通過將居民數量正規化為1來簡化模型。
資本積累方程為:
而國際借貸利率rt采用 Schmitt-Grohé and Uribe(2003)所使用的外債彈性利率(Exernal Debt-Elastic Interest Rate(EDEIR)),假設國內居民所面對的國際借貸利率隨著該國的人均外部債務的增加而上升,具體形式為:
其中表示一個國家的國家風險利率溢價,對于作為代表性行為人而言,被視為是外生的。表示利率風險溢價對外債的敏感程度,d為國際借貸利率等于世界利率時的人均外債。采用這一可變利率形式可以保證模型在外生沖擊下的一階近似動態收斂于真正的均衡動態①。
基本模型包含兩個外生沖擊,分別是外生技術沖擊與外生財政沖擊,假設At與gt的運動均服從AR(1)過程:
其中ρA,ρg分別表示技術沖擊和政府支出沖擊的自回歸系數,ρA,ρg(0, 1);為白噪聲,兩者均序列不相關,且相互獨立。
最后,模型有橫截條件(Transversality Condition,TVC),它保證一個國家不會負有未償清的最終債務。
(1)—(11)構成了本文的基礎模型,在本文后面的部分中將其稱為GRBC模型。
(二)TRBC模型
1.可變資本利用率
統計數據經驗顯示,資本利用率存在周期特征。在經濟處于繁榮期時,廠房、設備的使用運轉率顯著高于平均水平,而在經濟衰退期,則存在大量資本閑置的情況。從而有理由為,引入可變的資本利用率將使得RBC模型能更好地模擬現實經濟。
本文引入可變資本利用率的方法參考Burnside and Eichenbaum(1996),首先,將C-D生產函數(4)改寫為:
其中為資本利用率,Greenwood,Hercowitz and Huffman(1988)將作為實際參與生產的有效資本存量,更高的資本利用率將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此外,假設資本利用率還對資本折舊率產生影響,資本積累方程(6)改寫為:
其中δ表示折舊率對資本利用率的敏感程度,ν為折舊率的資本利用率彈性。這種函數形式意味著資本利用率越高,當期的資本折舊率越高。
國際貿易沖擊
國際市場上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各國價格水平差異、匯率波動、關稅與貿易壁壘等。因此本文引入了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并考察國際貿易沖擊下經濟體產生的反應。
在開放經濟RBC模型中,凈出口可由下式給出:
代表性行為人的債務狀態轉移方程可以通過貿易余額進行改寫:
表示凈出口與實際外債之間的變動比例關系,服從AR(1)過程。直觀上講,它的變動可以理解為在某段時間內兩國之間的實際匯率的預期外波動。下降意味著在t期該國的實際匯率被高估,使凈出口下降。當上升時則相反。由(15)(16)可得到資源約束為:
本文的主要模型就是由(1)(2)(5)(7)(8)(12)(13)(14)(18);與外生不確定性(9)(10)(17);以及橫截條件(11)組成,簡稱為TRBC模型。在競爭性均衡下,代表性行為人最大化(1)式的行為決定了模型的均衡。
(三)模型求解
1.模型均衡
本文使用貝爾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和值函數迭代的方法對TRBC模型進行求解,代表性行為人的效用最大化問題為:
在均衡時有最優個人外債與整個國家的人均外債相等,即:
求解以上問題的最優化一階條件,并將(20)代入,得到模型的均衡條件為:
在t期,模型中的位置控制變量包括和dt,可以由(18)與(21)—(24)進行求解。
競爭性均衡即在給定的初始條件A0、k0、g0、μ0和d-1,外生沖擊序列下滿足均衡條件以及外生沖擊運動的變量序列。
2.確定性穩態和均衡動態
假設模型各變量保持在穩態值不變,代入均衡條件及具體函數形式,得到模型的確定性穩態為。
模型的均衡動態系統包括9個方程,由2個內生狀態變量,有三個外生狀態變量和,有五個內生控制變量和。確定性穩態附近受到外生沖擊時的波動情況由上兩式近似描述。
四.參數校準
為了讓模型能更好地對現實經濟進行模擬,需要對模型的結構參數進行校準,令模型與實際經濟的統計特征盡量匹配。
1.居民偏好相關參數
陳學彬,楊凌和方松(2005)對我國居民的相對風險規避系數的估算為0.77,本文沿用這一取值。參數ω與Frisch勞動工資彈性之間有關系,Zhang.W(2009)在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研究中采用GMM方法估計,本文根據我國就業數據的波動性在近年的變化,選取ω=5。黃賾琳(2005)認為,本文沿用這一結論,取b為我國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長期平均值的比值0.3992。
2.生產技術參數
國內關于資本收入份額的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的資本收入份額在50%上下,且國內RBC理論研究的文獻通過校準,也普遍得到了相近的數值,本文直接選用α=0.5。
3.資本相關參數
關于,Craine(1975)認為取值應在0.023—0.028之間,國內研究認為在0.015—0.031之間。本文經反復測試,設定=0.015。資本利用率穩態值來自呂朝鳳,黃梅波(2012)取0.82。國內對穩態折舊率的看法較為一致,。根據確定性穩態關系可得資本利用率彈性,,該數值與Guo and Janko(2009)得到的1.35差距不大。據此還可以推出折舊率對資本利用率的敏感系數。
4.利率與外債相關參數
參考Schmitt-Grohé and Uribe(2003)取0.04,假設,得到主觀貼現因子。根據我國1978-2019年的外貿數據,,由確定性穩態關系可得。這一數可能稍具爭議②,但由于本文的模型優先用于研究凈出口的波動特征,故此處我們用中國凈出口數據對外債穩態值進行校準。
5.外生沖擊相關參數
全要素生產率自回歸系數參考黃賾琳(2005)中以計量方法得到的數值,。國際貿易沖擊參數的校準比較復雜,本文沿用王文甫(2019)選用的數值,。財政支出相關參數可以通過對我國政府消費的一階自回歸獲得,。財政支出的穩態值用政府消費與GDP的比值進行校準,。
6.通過對現實經濟數據的二階矩進行擬合的參數校準
剩余未校準參數:國家風險溢價對外債敏感系數Ψ,全要素生產率波動性σA與國際貿易沖擊波動性σμ。調整這三個參數的數值對GDP標準差、凈出口GDP占比標準差與凈出口GDP占比與GDP的相關性進行擬合,得到的校準值為:,,。綜上所述,TRBC模型的所有參數的校準值匯總在表2中。
(三)均衡動態系統的解
在通過校準得到模型的所有結構參數后,將它們代入(26)(27)中得到一階近似差分均衡動態系統的解的數值形式:
經Matlab驗證,(28)(29)所刻畫的TRBC模型經濟系統滿足Blanchard&Kahn條件,系統漸進穩定。
五.模擬經濟與波動分析
這部分首先計算出GRBC模型與TRBC模型的均衡動態系統所具有的各類二階矩,評估兩種模型的匹配性。然后通過脈沖響應分析獲得外生沖擊下TRBC模型的波動動態,通過波動動態圖象分析外生沖擊引起經濟波動現象背后的機理。
(一)周期特征的模擬和分析
想要利用RBC模型對經濟進行模擬、定性分析和預測,首先要對模型與現實經濟的匹配性進行評估。表3中展示了GRBC模型與TRBC模型的均衡動態二階矩,并將它們與現實經濟進行了比較。
首先比較產出波動, TRBC模型預測產出的波動為4.31%,K-P方差比為98.85%,優于GRBC模型從消費波動方面看,兩個模型都在不同程度上高估了中國居民消費的波動性。相比而言,TRBC模型更接近現實經濟。而就業方面TRBC模型表現更優,K-P方差比達到83.50%,顯著高于GRBC模型的68.93%。
而從投資波動方面看,TRBC模型更好地擬合了投資與產出的相關系數,為0.930,GRBC模型給出0.624,現實經濟為0.889。不過,前者對投資的波動性預測偏小,為8.36%,而后者給出8.92%,更接近于現實經濟的9.06%。
考察凈出口的GDP占比的波動擬合情況。首先,TRBC模型給出的標準差為1.47%,K-P方差比達到95.45%。此外,TRBC模型成功預測了凈出口的逆周期性。在相對方差比方面,TRBC模型也與現實經濟十分接近。
此外,TRBC模型給出了資本利用率弱順周期的結論,相關系數為0.1675,這一點與經濟學直覺是相符的。
總之,在將可變資本利用率與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引入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后,模型對中國現實經濟的解釋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K-P方差比上看,該模型可以解釋超過80%的中國宏觀經濟變量周期性波動特征。
(二)外生不確定性效應的模擬和分析
本文使用脈沖響應分析模擬外生不確定性引起的經濟波動,并根據脈沖響應圖像對外生沖擊引起經濟波動的作用機理進行分析。
1.技術沖擊
主要宏觀變量對不利技術沖擊的脈沖響應如圖2。1%的全要素生產率負向沖擊引起產出的下降超過2%,投資下降超過4%,而消費與就業的的變動較小。而凈出口的變動也符合宏觀經濟研究的經驗事實:在生產技術沖擊下后的一段時期,凈出口與產出反向變動;隨著時間推進,凈出口逐漸與產出的變動方向相同。此外,可以觀察到資本利用率順周期變動。
2.財政沖擊
外生不利財政沖擊的脈沖響應如圖3所示,正向財政沖擊無法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本文認為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未預期到的增稅政策。根據資源約束等式(18),政府部門與居民的資源是完全替代的,可以理解為政府部門采取收支平衡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完全一次總付稅融資。
因此,雖然財政支出的增加對消費需求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由于政府支出對消費和投資的資源擠占,總體來看財政支出的增加在經濟中的效應表現為一種“擠出效應”:幾乎所有宏觀變量都向著負向運動,資本利用率表現為逆周期。增稅雖然可以讓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公共消費,但同時會影響居民的生活與廠商的生產經營決策,造成一定的社會福利損失。
3.國際貿易沖擊
外生國際貿易沖擊的脈沖響應如圖4所示。一個單位的正向國際貿易沖擊意味著在一定時期內,該國的匯率在一定時期內被低估。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該國貨幣的實際匯率相對于穩態時是偏低的,凈出口大幅增加,幅度超過6%。由于國民將一部分資源用于降低外債,該國的消費、投資、就業均向下波動,國內經濟陷入衰退。資本利用率上升,表現出逆周期性。隨著國際貿易沖擊的影響逐漸消失,經濟開始回暖,高漲的國內需求使包括外債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宏觀經濟變量都回歸到了比穩態值更高的水平,并且這種“繁榮”現象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六.結論以及啟示
本文構建了引入資本利用率和國際貿易沖擊的開放經濟三部門RBC模型,探討在技術沖擊、財政沖擊和國際貿易沖擊這三種外生不確定性沖擊下中國宏觀經濟的波動運動方式與周期特征,并得到了以下結論:
(1)全要素生產率的負向沖擊與財政支出的正向沖擊均會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不利效應。資本利用率在不利技術沖擊影響下是順周期的;而在財政支出的不利沖擊下是逆周期的。
(2)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復雜。在國際環境中,關于一國的不利消息將會推動該國貨幣貶值,而這將使該國貿易余額增加。但不利沖擊的影響同時也會使國內的產出、消費、就業、投資和外債水平下降。
(3)隨著國際貿易不利影響的逐漸消失,國內高漲的需求會將各宏觀經濟變量推高至高于穩態的水平上,經濟迎來一段“繁榮期”。
而這些理論結論也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政策啟示:
(1)新冠疫情下,衛生安全、運輸等方面的諸多不便,以及嚴格的管控措施導致生產率的下降,經濟在短期負向波動,廠房設備大量閑置。不過這些都是經濟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最優反應”。中國應維持在防疫抗疫上的力度,保持通暢的信息公開渠道,使國民進一步建立起戰勝疫情的信心,讓廠商和投資者能對經濟走勢形成盡量正確的預期。
(2)防疫抗疫工作本身會給中國財政帶來一定壓力,中國財政部表示截止至2020年3月,各級財政安排了1100多億元用于疫情防控,實際使用714.3億元,尚有390多億元正在繼續使用。與此同時,經濟活動的萎縮也使得財政收入有所下降。不過就算承受財政壓力的情況下,政府仍應采取一定的減稅和轉移支付政策,緩解疫情期間財政支出造成的擠出效應。保證廣大勞動者和企業度過艱苦的時期,是經濟能在疫情結束后實現有力復蘇的基礎條件。
(3)全球范圍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國際貿易活動,人民幣也因疫情原因有所貶值,而貿易余額以及國內經濟也和模型所預測的變動方向相同。2020年5月,中國的月度貨物貿易順差達到629.3億美元,創下單月歷史最高。出口總體保持穩定,受疫情沖擊而下降的部分國際需求被防疫用品需求填補,而進口額則大幅下降。根據模型給出的預測,應該意識到這樣的貿易盈余只是沖擊下的暫時現象,而國內需求處于相對萎縮的狀態。因此,經濟政策應將重心放在拉動國內需求上。此外,中國也應該對沖擊影響逐漸消失后的經濟復蘇做好準備,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令我國的產業結構能更好地應對可能會到來的“報復式反彈”。
注 釋
[1] 原文引自Martín Uribe and Stephanie Schmitt-Grohé.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April 2017.
[2]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長期保有貿易盈余并因此積累了大量外匯,是世界第三大債權國,因而用于模擬中國經濟的模型在穩態時擁有凈外債是值得質疑并需要解釋的。不過由于RBC模型本身的設置問題,這種情況似乎無法避免,故在此忽略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昆亭、龔六堂、鄒恒甫. 什么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波動,供給還是需求:中國經濟的 RBC 分析 [J],世界經濟,2004,第4期.
[2] 陳學彬、楊凌、方松. 貨幣政策效應的微觀基礎研究——我國居民消費儲 蓄行為的實證研究 [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2-54.
[3] 黃賾琳. 中國經濟周期特征與財政政策效應——一個基于三部門 RBC 模型的實 證分析 [J]. 經濟研究,2005(6):23-50.
[4] 李浩、鐘昌標. 貿易順差與中國的實際經濟周期分析:基于開放 RBC 模型的研究 [J]. 世界經濟,2008,第9期.
[5] 呂朝鳳、黃梅波. 國際貿易、國際利率與中國實際經濟周期——基于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三部門 RBC 模型的比較分析 [J]. 管理世界,2012(3):34-49.
[6] 王文甫、王德新、羅顯康. 世界利率與國際貿易不確定性的經濟波動效應分析 [J]. 當代經濟科學,2019(7):14-27.
[7] Burnside, C. and M. Eichenbaum. Factor-Hoarding and the Propagation of Business-Cycle Shock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Vol. 86: 1154-1174.
[8] Craine, R.. Investment, Adjustment Costs, and Uncertainty[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5, 16(3): 648-661.
[9] Greenwood, J., Z. Hercowitz and G. Huffman, et al. Investment,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the Real Business Cycl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3): 402-417.
[10] Guo, J. and Janko Z.. Reexamination of Real Business Cycle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9,76(1): 165-182.
[11] Kydland, Fin E., and Edward C. Prescott.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 Econometrica, 1982,Vol. 50: 1345 1370.
[12] Mendoza, E., and G.. Real Business Cycle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 American Economic , 1991,Vol.81, Vol.797 818.
[13] Schmitt-Grohé, Stephanie and Martin Uribe.Closing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ctober 2003 61(1):163-185.
[14] Zhang, W. Chinas Monetary Policy: Quantity versus Price Rul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9, 31(3): 473-484.
作者簡介:吳珙陽,男,漢族,北京市昌平區人,在讀碩士生,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金融學
俞躚,女,漢,浙江省湖州市,在讀碩士生,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