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X大學出現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事件為背景,基于管理學視角,運用4R危機管理理論,聚焦于當前X高校疫情防控危機管理的“4R”實踐,對危機的緩解和預防、對危機的準備、事中的響應、危機干預處置和善后管理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如何提升縮減力、預備力、反應力、恢復力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 高校 公共衛生危機事件 4R危機管理理論
一、核心概念界定
2006年1月8日,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指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Emergency of Public Health,EOPH)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并將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1]
自羅伯特·希斯(1994)提出“危機管理模式可劃分為:縮減力(Reduction)、預備力(Readiness)、反應力(Response)、恢復力(Recovery)4個階段”以來,被應用包括政府、校園暴力襲擊事件、網絡輿情危機、心理危機、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將4R危機管理理論與高校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特點相結合,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優化高校突發事件管理效能,處理好高校突發事件有著重要意義。
二、當前X高校疫情防控危機管理的“4R”實踐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具有人流量大、活動密集等特點,易誘發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且極易造成傳播和社會恐慌等公共危機問題。X大學在本次疫情防控應對中,踐行了危機管理。
(一)危機的緩解與預防: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扎實做好防疫工作
X大學貫徹落實教育部、市委、市教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求,1月22日,迅速成立了X大學疫情防控指揮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堅持“責任到人”的原則,領導干部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制。在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之下,層層落實責任制,細化疫情防控工作,力求發揮各個職能部門的優勢特點,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達到最佳的疫情防控效果。
(二)對危機的準備:制定疫情防控工作預案,強化校園日常管理
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認真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工作預案。一是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明確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上來。二是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堅持生命第一的原則,貫徹落細、落實疫情防控工作預案的各項工作要求。對思想不重視、工作不到位、反映不迅速、報告不及時等情況,將全校通報并嚴肅追責。三是加強師生摸底排查工作。對15天內有武漢居住史、旅行史和密切接觸史的各類人員進行摸底排查,密切監視其健康狀況。四是嚴格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每天下午14:00前,在校學生通過今日校園上報身體狀況和行蹤動態,各二級黨組織進行匯總上報。五是對校園進行酒精消毒管理,設計防疫知識手冊,進行學生身體異常的應急處置模擬演練,為復工復學保駕護航。
(三)對危機的反應:快速落實各項措施,最大限度遏制疫情發展
X大學貫徹一校一策,提前組織重點地區學生先行返校、集中隔離觀察檢測,4月30日,有媒體稱返校生中出現了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一時間流言四起。
而后,X大學在本次危機爆發之后,快速進行應急處置方案,第一時間將與該同學及其同車的11名同學等密切接觸者都送到重慶定點隔離點進行隔離。當天下午,X大學黨委宣傳部宣傳科負責人做出回應,證實了謠言,但具體信息將由北碚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本次危機反應,檢驗了X大學應急處置各環節工作落實和整體協同情況。
(四)危機后的恢復:總結、評估危機,改進、優化疫情防控工作預案
無癥狀感染事例發生后,X大學采取系列措施進行危機后的恢復,一是對同為武漢回來隔離的同學進行心理安撫,并加大監測力度,防止再次出現。二是加大未返校學生身體狀況和行蹤填表工作力度,依托導師、輔導員、年級長、班長,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對全體師生進行逐一摸底排查,精準掌握全體師生身體相關情況。為推動復學工作,實行專人負責情況排查、信息報送、物資管理、教學管理等工作,并設立心理咨詢熱線,召開防疫工作例會,對危機進行回顧與評估,健全問題反饋機制和監督整改機制。
三、X高校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管理的啟示
(一)縮減管理方面
縮減力是危機管理過程的前饋控制,屬于4R危機管理理論的核心,通過對環境、結構、系統、人員四個方面進行縮減,從而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一是樹立正確應對危機管理的意識,加強危機預測與風險評估,提高對危機的預測和識別能力。二是建立科學高效的危機事件處理機制,搭建應急處理領導班子,加強校園日常監督管理,實行責任到人,層層落實的聯動管理機制。
(二)預備管理方面
預備力屬于4R危機管理的事前預防部分,從預警、培訓和演習方面切入,對危機進行預警和防范,提升危機應對能力。一是制定和完善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實效性和科學性,考慮機構、人員、流程、措施、保障等因素,配備專業隊伍,高度重視并保障應急工作的開展。二是加強應急知識普及力度,積極開展傳染病防治、急救技巧等專題教育活動,并定期組織開展模擬演練,通過實踐檢驗預案、制度、人員配置的科學性和完善程度。
(三)反應管理方面
反應力實際上是危機發生時的響應機制,在突發事件爆發時,迅速反應,并采取一定措施,溝通解決危機。一是通過風險識別和評估分析,對風險進行鑒定,確認危機后,進行風險干預,迅速對危機進行隔離處理,并做好輿論公關工作。二是總結危機特質,從醫療保障、人員技能水平、心理建設等方面,完善危機管理體系。
(四)恢復管理方面
恢復力主要涉及在危機得到控制或解決后,危機的事后賠償及保障方面的工作。一是關注危機事件中的弱勢群體,關心其心理、物質方面的創傷,并設立專項補償基金做好善后工作,幫助其渡過困境。二是暢通問題反饋機制,對危機的起因、性質、影響、結果等方面進行總結,提煉出難點和痛點,并提出下階段的改進建議,推動高校教學、學生管理、科研工作的恢復。
【注 釋】
[1] 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M ]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 朱旻華.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探索——以新冠肺炎疫情處置為例[J].福建茶葉,2020,42(05):203-204.
[2] 王慧敏,許敏.抗擊疫情:高校科研協同攻關機制探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0(05):4-8.
[3] 李豪杰.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管理4R模式初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09):156-157+168.
作者簡介:任靜(1994—),女,苗族,重慶彭水,西南大學研究生,公共組織與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