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全世界共同矚目的重要課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垃圾圍城”的現象愈演愈烈,我國各地區也陸續頒布實施了與垃圾分類有關的法律法規等。然而,盡管我國在垃圾分類管理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法律體系有待健全、監督管理缺位、宣傳教育不足等問題,應從法學的角度審視垃圾分類實踐中的不足,并從健全法律體系、構建監管機制以及依法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 垃圾分類 法治歷程 困境 出路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更為突出,人們逐漸認識到垃圾其實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分類回收制度開始被廣泛實施。目前,各大城市已陸續出臺了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應結合實踐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一、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法治歷程
關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法治化,其實早在1992年,國務院就發布了《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對垃圾分類作出了初步規定。2000年,北京、上海等八個城市被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2007年,《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頒布實施,明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和運輸等事項。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通過,其中對垃圾分類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規定。2016 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要形成以法治為基礎的垃圾分類制度。2017 年,《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將垃圾分類制度的落實進一步具體化。
此外,各大城市也結合當地實踐,陸續頒布了與垃圾分類有關的地方性法律等。例如:2008年,《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本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相關內容;2015年,《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頒布實行,并于2019年進行修改,重新規定了新的分類標準;2019年,《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規定垃圾分類制度應當落實四個環節的具體工作。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所面臨的困境
自2000年以來,北京、上海等八個垃圾分類回收試點城市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垃圾分類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同。然而,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全民的環保行動,在落實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著各種問題,不容忽視。
(一)法律體系不健全。相較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對垃圾分類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垃圾分類入法還處于初級階段,法律體系有待健全。目前我國關于垃圾分類的法律多體現在例如《環境保護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當中,并且偏重于對垃圾的運輸和處理等末端處理的規定,而對于垃圾分類的源頭處理,即垃圾分類投放和分類收集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和處理方案則規定地較為分散且法律位階偏低。
(二)監督管理不到位。要做好垃圾分類源頭工作,除了依靠每個公民的自覺性之外,還應當輔之以適當的監督管理。目前,我國公民普遍養成了“垃圾不落地”的好習慣,然而距離“人人自覺做好垃圾分類”還需要不斷努力。現實中,無論是一些大型場所還是小區,很難見到垃圾桶旁邊有垃圾分類監督員,很多地方也缺乏對人們形成威懾的懲罰措施,因此垃圾分類工作很難落實到位。
(三)未養成良好習慣。雖然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在不斷加大,人們逐漸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然而人們還未普遍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究其原因:一是對垃圾分類缺乏自覺意識;二是對于垃圾分類的標準并不清楚;三是對垃圾分類沒有信心。總體而言,人們雖然對垃圾分類這一概念有了認識,但絕大部分人仍處于初識階段,并未對其有深入的理解,談何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法治化的出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垃圾分類也應當堅持走社會主義法治化道路,將法治理念貫穿到垃圾分類系統的各個環節當中,使各類參與主體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有據,推動垃圾分類制度的有效落實。
(一)健全法律體系。我國在垃圾分類管理過程中,應考慮制定一部專門規定垃圾分類的法律,以上位法的完善來減少下位法之間的沖突,明確垃圾分類不同參與主體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實現有法可依。一方面,應從中央層面制定一些基礎性法律,為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地方性法律文件提供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各地區或城市在制定地方性法規時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制定符合本地的垃圾分類制度。
(二)構建監管機制。在制定系統的法律體系之余,還需要將這些規定落實到位,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采用監管機制。一方面設置監督員進行指導,督促公眾分類投放垃圾;另一方面督促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履行其職責,依法追究違法者責任。此外,還應當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監督、媒體輿論監督等多種監督途徑,因地制宜地采用監督管理員制度或獎懲制度提高垃圾分類的監督效率和監督質量。
(三)加強法律宣傳教育。環保教育宣傳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取得成效的,因此應當進行長期的法律法規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認同感。應當將傳統的和現代的信息傳播方式相結合,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加深公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和理解,最終做到知行合一,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在致力于建設法治中國的今天,推進垃圾分類法治化是一種必然選擇,雖然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仍面臨著諸多問題,未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法治化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佳.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法律制度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5.
[2] 仇永勝、王儲.推動我國城市垃圾分類法治化探討[J].民主與法制,2017.08.
[3] 王天嬌.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法治保障[J].人民論壇,2019.28.
[4] 劉淼杰.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法律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16.
[5] 范婧楠.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2017.
作者簡介:張嫚(1996-),女,漢族,陜西渭南市人,法律碩士,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環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