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開權是指自然人利用自己的肖像,聲音,姓名等人格標志來獲得財富名聲的權利。公開權屬于權利人獲取經濟利益的財產權,但其還具有隱私權和知識產權屬性。本論文主要介紹韓國民法中的公開權,包括其概念、法律性質及保護范圍并對其侵權的救濟方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 公開權 公開權侵權 損害賠償
一、公開權的概念及性質
1.公開權的概念。公開權可以根據對權利的性質、主體和客體的不同看法,存在不同的定義。但可以綜合定義為“公開權是指一個人利用自己的肖像,聲音,姓名等人格標志來獲得財富名聲,并可以限制或禁止他人利用的權利。”公開權從隱私權衍生發展而來,關于其法律性質,學說分為財產權說和人格權說。從判例和多數說的立場,即從財產權說的立場來看,公開權應該被視為一種財產權。
2.公開權的法律性質。(1)作為人格權的公開權。公開權從隱私權衍生發展而來,因此關于其法律性質,學說分為財產權論和人格權論。人格權論以作為公開權保護對象的個人姓名和肖像的同一性來源于個人的人格為其學說的根據。與隱私權相比,公開權是公開私人信息的權利。(2)作為財產權的人格權。在財產權說中,公開權不是人格權,而是財產權,但是從人格權衍生發展而來,與個人的人格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如肖像被他人擅自用于商業用途時,財產利益和人格利益也會受到侵犯。(3)小結。公開權具有人格權和財產權兩種性質,即使其起源源于人格權,但在韓國,多數意見傾向于財產權的性質,判例也如此。
3.公開權的保護范圍。(1)公開權的主體。對于公開權的主體是否包括公眾人物外的一般人的問題,韓國同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規定公開權的主體包括公眾人物外的一般人。1)自然人。關于公開權的主體,初期只限于公眾人物或名人。 但公開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姓名、肖像、角色擁有、保護和進行商業利用的權利,應該屬于所有自然人。對此否定說認為,一般人與名人不同,不會被社會受到關注,也沒有將姓名或肖像用于商業用途,因此,即使第三方擅自將一般人的姓名或肖像用于商業用途,也不會造成財產上的損失,即使他們的姓名權與肖像權受到侵害,也不能根據人格權的規定對其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與此相反,肯定說認為,將一般人的姓名或肖像用于商業用途的行為本身可以說明一般人的姓名或肖像也具有商業價值,而且一般人拍廣告也會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不能否定其沒有財產上的損失。由于沒有區分名人和一般人的明確標準,而且并不存在一般人不具有公開權權利的合理解釋,應視為一般人也具有公開權。2)死者。對于是否應該保護死者的公開權,存在贊成和反對兩種對立的觀點,目前多數觀點認為死者的公開權也應被保護。3)法人或團體。對于法人等團體能否成為公開權的主體,對此存在應承認其公開權的意見。由于法人或團體的名稱具有商業價值的情況,如果考慮到公開權是傾向于財產而不是人格方面的權利,并且在德國和日本也有承認姓名權的先例,那么法人等團體也將予以承認。
(2)公開權的客體。1)姓名。姓名是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典型的公開權的保護對象。即,只使用姓名時,由于同名同姓的人較多,因此,僅以姓名相同為由,不能認定權利受到侵犯,要根據該姓名所使用的文脈,情況和其他相關內容,認定此特定人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根據姓名可以得到保護的范圍不僅包括實名,還包括外號,藝名或由于職業的特殊原因而使用的名字以及曾經使用過的姓名和本人在內的組合名稱也包括在公開權的保護范圍內。2)肖像或照片。如果能夠通過肖像或照片識別出特定人,即使不是其正面形象,也將成為公開權的保護對象。肖像的概念范圍包括照片和圖片、肖像畫、形象和人物形象等。不僅如此,如果擅自將類似于特定人的照片或肖像用于商業性廣告,不正當利用特定人的名聲使其受到關注,也會構成侵犯公開權的行為。3)聲音。聲音屬于每個人的特性,可以獨特到區別于別人,是公開權的保護對象。模仿其并擅自用在商業活動,則有可能侵犯公開權。另外,關于演奏音是否成為公開權的保護對象,目前還存在爭議。(3)小結。在公開權制定初期,其保護范圍限定在姓名、肖像等,但隨著法治的需要,其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二、對侵犯公開權的救濟方式
(1)損害賠償。損害賠償在侵犯公開權的訴訟中可以說是一般的救濟手段。未經合同或許可,擅自將他人的公開權用于商業活動,構成違法行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從理論上講,根據是否采取財產權論或人格權論的主張,在認定財產損失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結論可能有所不同。違法行為成立要件有:侵權人有責任能力;侵權行為是故意或過失造成的;侵權行為是違法的;因其發生損失;侵害與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2)返還不當得利。《韓國民法》第741條規定:“沒有法律根據而獲取利益并對他人造成損失的,有義務返還不正當利益”所謂返還不當得利,是指在沒有法律根據的情況下,損害他人利益,并因此對他人造成損失的人應返還其利益。民事訴訟適用辯論主義,則主張一定權利或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對于其權利或作為其法律關系基礎的條件事實承擔證明主張的責任。侵犯公開權是在沒有法律根據的情況下,利用他人姓名、肖像等財產價值獲得利益,對他人造成損失的行為。因此,根據民法,姓名或肖像等財產權受到侵害的他人可以要求返還其姓名或肖像等價值相當部分的不當利益。(3)停止侵害請求權。停止侵害請求權是指停止制造、銷售、頒布侵權物品或有侵權危險時,有權請求預防其侵權行為,進而要求消除或銷毀因侵權所產生的東西。侵害請求權包括對目前反復、持續的侵權行為的停止請求權,請求對未來侵害行為的預防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和消除危險請求權。權利本質上必須具有排他性才能享有停止侵害請求權。根據關于公開權本質的人格權說,人格權具有排他性,因此,作為人格權一種的公開權,受害人當然可以對其進行停止侵害請求。
三、結論
韓國目前沒有明文規定關于公開權的一些具體規定,需要進一步完善對公開權侵權的具體救濟制度及公開權的認定根據。
【參考文獻】
???, “?????? ?? ?? ??????? ?? ??”, ????????????, 2016
???, “??????? ?? ??”, ???????? ?????, 2008
???, “??????? ????? ?? ??”, ?????, 2012
???, “??????? ??? ??? ?? ??”, ????? ?????, 2008
作者簡介:崔藝英(1996.05.31-),女,研究生在讀,單位: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