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呈現出“失禮入刑,互為表里”[1]一特征。而這在以“十惡”為中心的重刑原則,以“八議”為中心的輕刑原則,同罪異罰的刑法原則和以矜老恤幼為中心的恤刑原則中有著顯著體現。
【關鍵詞】 唐律 刑法原則 “失禮入刑”
一、“失禮入刑”
西周時期開始就存在“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禮而入刑”[ 《漢書·陳寵傳》。]的禮刑關系,這種思想也影響著唐代。禮是本,是制定法律的指導;而刑罰是對于禮的維護,起到的是輔助的作用,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禮,這逐漸形成唐律“ 德本刑用”的特色。王立民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關于唐律禮與法之間的關系要點,其中就包括法是對于禮的維護,制定的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禮教,正是所謂“失禮入刑”的具體解釋。就是用法來維持封建專制和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唐禮,一旦出現了違背禮的情況就通過刑罰予以懲戒,進而維護統治穩定。
二、以“十惡”為核心的重刑原則
“十惡”制度雛形的正式確立是在《北齊律》中,稱為“重罪十條”。隋朝《開皇律》進一步修改確立“十惡”制度,而唐律以《開皇律》為藍本,將“十惡”制度規定于《名例律》。所謂“十惡”就是指十類被視為嚴重侵犯了禮教的犯罪行為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2]
這些行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侵犯封建君主專制的行為,一類是侵犯家庭倫理的行為,對于這些行為唐律予以嚴懲,緣坐范圍之大并且不列入可以減免刑罰的特權范圍之內。正因為“十惡”是唐禮要求的最低限,因此對于“十惡”的限制也是最為嚴格的,同時對于違背者的刑罰也是最為苛刻的,這也是“重刑”的體現,借此來維護唐禮。
三、以“八議”為核心的輕刑原則
“八議”制度來源于周朝的“八辟”。《禮記》中曾經講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而“八辟”可以說是“刑不上大夫”的禮制原則在刑罰適用上的具體體現。唐代時的“八議”制度也承襲了這種思想。
“八議”就是指“一曰議親,二日議故,三曰議賢,四日議能,五曰議功,六日議貴,七日議勤,八日議賓。”,具有特殊身份的八類人如犯除“十惡”之外的罪,司法機關不得擅自定罪量刑,需要奏請皇帝裁決予以減刑。這是對于特殊身份的保護,基于唐禮的要求對于統治階級的官僚與貴族必然要享有不同于平民的特權以維護其統治與權威。
除了“八議”,唐律對于特殊人群的“輕刑”原則還有以下幾種:“請”、“減”、“贖”、“官當”制度。對于“請”、“減”兩種制度在《唐律疏議》中詳細規定了適用這些制度的人群;而對于“贖”刑主要適用于老幼疾婦、過失、疑罪以及“議”、“請”、“減”的適用官僚貴族,以錢財來抵消其罪行;而“官當”制度則是對于官僚階級的明顯的偏袒,以官職來折抵刑罰。
“輕刑”原則可以說是每個具體原則按順序環環相扣折抵刑罰的模式,只要不威脅皇權統治的就可以享有特權,可一旦禮的維護對象與法的規范發生沖突就算有特權身份也無濟于事,可以說是對于“失禮入刑”的另一種闡述。
四、同罪異罰原則
“同罪異罰”的根源就來源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而等級秩序形成的基礎就是“禮”。孔子曾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而唐律堅持“德本刑用”同樣強調身份等級,從而衍生出“同罪異罰”的刑罰適用不平等的原則。
(一)社會層面的同罪異罰。從整個封建社會來看,君主處于至尊地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其次是官僚貴族,作為統治階級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自然是禮教偏袒的對象;最后平民與“賤民”,封建社會強調等級,作為動產一般存在的奴婢、部曲等人與平民的刑罰適用自然是不同的,這也是“失禮入刑”的具體表現之一。
(二)家庭范圍的同罪異罰----以“服制”為核心。“服制”指的是指死者的親屬按照與其血緣關系的親疏和尊卑,穿戴不同等差的服飾及規定不同喪服期限的制度[5]。而體現“服制”的首要原則就是正式確立于《晉律》中的“準五服以制罪”:主要指親屬之間的犯罪,依據規定的服制來定罪量刑。
“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6],唐代時還增加了“袒免”,將“齊衰”改為“期親”。五服之內尊長殺傷卑幼,關系越近定罪越輕,反之如卑幼殺傷尊長,關系越近定罪越重。這一原則的確立目的是維護以血緣為紐帶而建立的宗法等級制度,也是禮的重要體現。
“服制”貫穿在唐律的始終,除“準五服以制罪”,還有“同居相隱不為罪”、“存留養親”這兩個具體原則,通過不同身份來進行不同的刑罰,非常鮮明的表現出家族范圍內的同罪異罰,在不損害封建統治的前提下維護宗法等級制度。
五、以矜老恤幼為核心的恤刑原則
唐代的恤刑原則主要要以矜老恤幼為核心,還包括對于婦女和殘疾人的體恤。《唐律疏議》中對于這幾類人的認定有著相當詳細的規定,而對于老、幼、婦、疾的寬宥原則有以下三種:一是是贖刑,允許用銅贖罪;二是特定罪處罰;三是是不處罰。其中還包括了對于婦女的減免刑罰的原則,可見唐律對于禮與刑的調和是比較人性化的,這也可以看做“失禮入刑”的又一表現。
結 語
從上述原則中不難看出唐律的制定都是以唐禮為導向的,刑罰適用的背后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和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禮教,正是如此,唐律才能做到“失禮入刑”,進而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穩定社會秩序。
【注 釋】
[1] 《后漢書·陳寵傳》。
[2] 《漢書·陳寵傳》。
[3] 《唐律疏議》卷一《名例律·十惡》。
[4] 《禮記·曲禮》。
[5] 《論語·顏淵》。
[6] 鄭定,馬建興.略論唐律中的服制原則與親屬相犯[J].法學家,2003(05):41-50。
[7] 《晉書》卷三○《刑法志》。
【參考文獻】
[1]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 錢大群:《唐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 (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作者簡介:劉凱云(1995年-),女,山東威海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