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經典案例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初淺探討利益衡量理論的適用現狀,與司法實踐的適用出路。通過對該理論的認識,解除我國利益衡量理論的適用障礙。以增強法的妥當性、時效性、和安定性,并希望可以早日實現利益衡量理論的科學化和系統化。
案 情
本案“黃某紅與甲縣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甲縣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陽光嘉園分公司噪聲污染責任糾紛案”是我國近幾年環境污染侵權案中比較典型的案例,筆者特拿來與上文闡述的域外環境污染案相做比較,以更充分的論證利益衡量論彌補法律漏洞的功能。
原告黃某和其他8名業主,2009年4月在被告甲縣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陽光嘉園分公司(下文簡稱陽光嘉園)購買商品房一套:2幢405室。房屋竣工并裝修完畢后,黃某等人入住后沒多久,位于該幢樓一層的一組變壓器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低頻噪聲,嚴重影響了黃某等人的身心健康。隨后黃某等9名業主對此事向有關部門(本案的第三人恒盛公司、供電公司)進行了聯名反映,然而卻一直沒能得到解決。隨著噪音污染的不斷發展,2012年的8月21日晚,黃某最初是因噪音污染導致無法入睡,隨后在早上起床時昏昏沉沉,突然跌倒,并造成了右側額顳葉腦挫裂傷伴有血腫、出血,之后在甲縣人民醫院先后共住了兩次院。
經審理后,法院判決如下:被告發展總公司和陽光嘉園分部賠償原告黃某宏交通費、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誤工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合計261117.71元。被告發展總公司和陽光嘉園分部,務必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15日內履行完畢。駁回原告黃某宏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2155元,鑒定費用5664.40元,合計7819.40元,由原告黃某宏負擔1651.40元,被告發展總公司、陽光嘉園分部負擔6168元(被告應負擔的部分已由原告代墊,兩被告在履行義務時應給付原告)。
第二節 案件短評
通過上述案件詳情,可以得知陽光嘉園開發公司所開發的樓盤已經竣工,并投入使用,說明各項設施和設備是在一開始設計圖紙的時侯,就已然計劃好的。該樓一層的變壓器如果可以進行遷移或是移位的話,也肯定在原告黃某等9名業主向第三人恒盛公司、供電公司反映時就能夠得以解決。恰恰因為該變壓器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導致該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因此受理法院在充分走訪調查并實地考察后,權衡了原告的私人健康利益與該小區整體用戶的利益以及該小區在海安縣的社會利益后,才最終得出不予支持原告“停止損害”這一訴求,該判決充分體現了法官進行利益衡量后的結果。
第三節 案件意義及啟發
相比于美國的環境污染侵權案來說,我國司法機關對此類案件的審判與司法適用,參考域外利益衡量產生了其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實踐。
第一,有關損害賠償的利益衡量要素。首先,在環境污染侵權案件中,損害賠償并不直接影響社會的正常生產活動,故在司法實踐中是作為一種較為普遍適用的責任承擔形式。其次,而適用損害賠償這一責任形式就需要分別考慮被侵權人和其侵權人二者的不用視角。受害者也就是被侵權人方面主要有四點:1、侵害行為所造成損害利益的性質和程度;2、被侵權人在事前所具有的知識程度;3、被侵權人的特殊身份,如“老、弱、病、殘、孕”等;4、被侵權人是否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以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并且盡最大努力減少或避免損害的發生。
需要思考致害者也就是侵權人方面主要有六點:1、侵權行為的性質;2、社會的公共性、有用性;3、最優的實施方案與之相當的防止措施;4、不違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部門的許可與支持。
第二,關于消除危害的利益衡量要素。根據從美國得來的經驗教訓,并結合我國國情,應當對消除危害作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彈性理解。比如防污防噪音設施和設備的改善,以及作業時間的調整與縮短,作業方法的變更與轉變等。同時還要考慮是否存在代替性消除危險等。
由此可見,消除危害的利益衡量之考量因素,要比損害賠償的利益衡量之考量因素更為嚴格,即:消除危害除了需要思考損害賠償之前述的要素外,還應重點考量環境污染損害的反復性、持續性以及不可恢復性;除了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知網,其他的侵權救濟方式對被侵權人的救濟效果的影響與比較;不合理的延遲與不當的行為的懲戒;以及實施方案的可執行性。對于此種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國學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作出過倡導:“目前我國的法官和律師,尤其應當加強有關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知識。”故此,在一般沒有涉及重大生態環境利益和受害人的重大生命健康時,法官可以根據具體的個案分析,選擇更適合該案的損害賠償與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的責任方式。
誠然,我國目前在利益衡量理論的法制建設方面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諸如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制度的不合理等問題,但是我們既不能無視各項法律法規對司法適用的剛性約束,也不能不顧社會現實的真實呼吁。總之,在涉及個案正義與社會主流價值時,既要防止司法實踐中“和稀泥”現象的存在,也要謹慎發揮利益衡量理論的引導功能。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早日實現利益衡量理論的科學化和系統化。
【參考文獻】
[1] 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68-75.
[2] 梁上上.利益衡量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6.
[3] 張春龍.民事司法中利益衡量論的引入和規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1):43-49+58.
[4] 梁上上.利益的層次結構與利益衡量的展開——兼評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論[J].法學研究,2002(01):52-65.
[5]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221-226.
[6] 李麗香.論利益衡量論在我國環境侵權排除責任的適用[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0(02):96-99.
[7] 房廣亮.利益衡量論對當代中國法官的挑戰與要求[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3(03):135-136.
[8] 王淑俐,王繼余.法官認知中的利益衡量與法律適用[J].中國應用法學,2018(05):83-93.
[9] 張璐.環境司法專門化中的利益識別與利益衡量[J].環球法律評論,2018,40(05):50-66.
作者簡介:史佳銘(1993-),男,黑龍江大慶人,寧波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