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治是一種用法律實現人類自我發展完善的制度模式。西方的法治更多地將制約政府機關權力和維護公民個人權利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美國憲法則通過正當法律程序這一制度最大程度地體現了這一法治精神。正當法律程序發端于英國,但是美國通過結合自身具體國情,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將這一原則予以創造性地發展,將原本只具有程序性意義的正當法律程序賦予了實質性內涵。最終,美國建立了具有美國當地特色,體系完備的乃至在國際上形成重要影響力的正當法律程序制度。
【關鍵詞】 自然正義 司法審查 政府權力 公民權利
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
1.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的歷史發展
1.1思想淵源
自然正義思想作為英美法系制度中的一項基本法律原則,同時是對正當法律程序影響最大的思想淵源。自然正義的核心要義是通過行使權力的程序予以限制,從而達到公平,正當的要求。具體來說,包含了兩項重要的法律原則,即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和給予當事人被公平聽取陳述申辯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即排除意見原則旨在通過切斷法官與該案件涉及利益的聯結,排除法官內心的個人偏見,盡可能地保證案件的裁判結果的公正。這一原則被現代的大部分國家所吸收,基于此建立了重要的訴訟程序制度——回避制度。給予當事人被公平聽取陳述申辯的權利即聽取意見原則,確保該不利的處罰必須在公平聽取其辯護后作出。自然正義對人權保護的作用被視為英國憲法的里程碑。
1.2法律淵源
最早出現正當法律程序思想的萌芽是在1215年英國的《自由大憲章》。該文件確立了有限王權、王在法下的法律原則,成為了建立君主立憲制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限制王權的憲法性依據。其中第39條規定了需要通過遵照“國家的法律”或“同級貴族的依法裁判”國王才能剝奪公民的權利。其中“國家的法律”被普遍認為孕育了正當法律程序的萌芽。大法官愛德華·柯克爵士認為“國家的法律”就意味著普通法,而普通法則要求“正當法律程序”。[1]直到1354年的《倫敦威斯敏斯特自由令》第28條規定了“任何人,不論其身份、地位狀況如何,未經正當法律程序進行答辯,一律不得被剝奪土地或者居所,不得被逮捕或者監禁,不得被剝奪繼承權,或者被剝奪生命。”這是正當法律程序這一專業術語第一次出現在法條中。此刻的正當法律程序代替了“國家的法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法律要素。
17世紀之后,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法案確立了正當法律程序所保障的權利范圍,大幅提高了這一制度在法律界的地位,并成為一條基本的憲法原則得到了公眾的認可,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1.3從程序性到實質性的拓展
正當法律程序一開始只是作為一項程序性規范保護公民的權利,僅僅指的是程序性正當程序,也就是說,只要政府行為在方法,步驟,手段這些程序事項是合法的,就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19世紀之前,正當程序都未曾被賦予任何實體性內涵。然而這并不是說,正當程序對政府權力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約束。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這些主導的社會理論都蘊含著限制政府和立法機關權力的內涵,不管憲法是否對立法機關有實體上的限制,立法機關都不能出臺揚惡抑善的法律。直到1865年,紐約州法院在懷尼哈默訴人民案中才將正當程序才賦予了實質性內涵。被賦予實質性內涵的正當法律程序發展至今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既保留了在程序上確保國家機關行使權力的公正,又能夠從根本上防止權力濫用。
2.實質性正當程序的內涵和檢驗標準
2.1內涵
與程序性正當程序要求政府行為的步驟、順序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同,實質性正當程序側重點在于剝奪公民權利的政府行為和立法內容的合理性,定義為在涉及剝奪、限制公民生命,自由和財產時,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和政府行為本身要符合正義的要求,同時提供充分、正當的理由證明其行為的必要性,令人信服。這與程序性正當程序不同,只有對政府權力加以實質性的限制才能彌補在實體上限制的不足,切實發揮正當程序在整個憲法中的作用。
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要求法院確信法律不僅僅是使法律付諸實施的程序,而是法律的目的——公正、合理、正義。[2]這樣就使得法院有必要通過實質性程序審查立法機關制定的法案,包括立法目的和手段,以確保這一法律本身與目的緊密聯系,且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是最少的且有必要。
2.2檢驗標準
根據美國憲法第5和第14修正案的規定,政府行為在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下,才能剝奪、限制個人的權利。這里的正當既要符合程序性規定,也要通過實質性正當程序審查。問題是如何確定一項法律或者行為的目的是否合理、正當,那就必須制定統一的檢驗標準。根據立法權涉及的不同性質的公民權利形成了兩種不同限度的檢驗標準。
2.2.1理性基礎檢驗標準
理性基礎檢驗標準作為最低限度的審查標準,主要針對的是涉及公民財產權等經濟權利的法律,對應的是司法克制主義,體現了司法機關給予立法機關充分的尊重。理性基礎檢驗標準的要求是聯邦或州制定的法律與其宣稱的立法目標或其體現的政府利益存在某種理性關系。作為較寬松的司法審查標準,只要不是恣意專斷地行使立法權,大多數都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該檢驗方法假定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是合憲且行之有效的,存在所謂的立法目的或判斷的事實。因此,將由質疑該法律的請求方承擔較為嚴格的舉證責任。質疑方須證明該法與其目標或政府利益之間缺乏理性聯系,否則聯邦法院就會判定該法律通過實質性正當程序的審查。即使立法不是最好的或最明智的,只要不是顯然越權,法院就無權干涉。[3]
2.2.2嚴格檢驗標準
嚴格檢驗標準對立法的審查標準要遠遠高于理性基礎檢驗標準,反映了聯邦法院對人權保護采取嚴格的積極態度,代表了司法能動主義。該標準需要立法機關舉證證明:一,制定的法律是必需,無可代替的。二,該立法所保障的政府機關利益是重大且急迫的。三,對個人施加了最小的負擔。當這三項都滿足時,才符合嚴格檢驗標準。這一標準要求政府承擔較重的舉證責任,需要從多角度提供合理正當的理由,光證明該法律與立法目的之間的理性聯系是不夠的。
嚴格檢驗標準在早期頻繁被用于經濟領域,審查管制經濟權利的立法。正式確認是在著名的洛克納案件中,聯邦法院運用了遠高于理性基礎檢驗標準來審查紐約州關于面包師每天工作時長的法案。這兩種標準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聯邦法院保障公民權利,制約政府權力的目的。
3.實質性正當程序在美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
3.1在美國的確立
1791年第5條修正案規定了“正當法律程序”,“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4]這里的正當程序并未認可其實質性意義,政府在作出限制、剝奪個人的基本權利的行為時,只需確保在程序上合法,向當事人告知法律依據和聽取其申訴或合理聽證即可。
但在司法實踐中,地方法院在第14修正案出臺前,就開始在當地司法案件中運用正當法律程序對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在實質性方面進行審查。1856年美國紐約州的懷尼哈默訴人民案被認為是賦予正當法律程序實體性內涵最早的案例。[5]首次將實質性正當程序的法理引入司法實踐,這被美國的法學家愛德華·科文譽為“正當法律程序發展歷史的新起點”。此案當中涉及的是一項紐約州頒布的禁止私人擁有或出售非醫療用烈酒的法規。法院認為雖然該法規在形式上合乎程序,但違反了憲法的保障人民財產權的精神。立法者沒有充分、正當的理由證明該法規是必要且給公民施加了最小的負擔,因此該法案被紐約州法院駁回了。其中的康姆斯多克法官發表的意見,并不是所有遵守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或實施的行為,就一定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如果是這樣的話,立法者可以隨意制定一部剝奪自由、權利的法律,而不考慮對限制公民正當與否,從而讓行政機關執行他的指令。
這種司法實踐的觀念轉變,需要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的需求息息相關的,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法學理論作為支撐。托馬斯的《論對美國各州立法權的憲法性限制》在1868年便應運而生,成為了實質性正當程序的法理基礎。托馬斯在該書中寫道正當法律程序理論和天賦人權理論在本質上一樣,都是強調對個人財產權的保障。這種保護的法律依據包括憲法的明文規定,也包括可推定的默示的對政府不正當侵犯私人財產權行為的限制。
理論界的發展對司法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1897年的奧爾蓋耶訴路易斯安娜州案則是聯邦法院采納實質性審查模式的起點。聯邦法院在該案中認為契約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人民有權利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地點簽訂契約。這些法案未經正當法律程序而隨意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應歸于無效。之后不管是州政府還是聯邦政府的行為都需要從程序性和實質性兩方面審查。奧爾蓋耶訴路易斯安娜州案將契約自由作為實質性審查的開端,標志著實質性正當程序的全面勝利。
3.2實質性正當程序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
3.2.1洛克納時代:實質性正當程序在經濟領域的興起
以財產權為核心的個人權利的利益訴求一直是美國憲法制定的原始動力,政府始終重視在法律層面保護個人的私有財產權。到了19世紀后期,南北戰爭結束后,自由放任經濟理論更是成為了社會的主導思想。因此20世紀初期之前,美國法律發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契約法在社會中的絕對主導。[6]正當法律程序作為法律依據是當時聯邦法院實現契約絕對自由的重要手段,也是迎合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聯邦法院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運用實質性正當程序在經濟領域實踐的標志就是洛克納案件。紐約州出于對當時面包店工人工作環境和長時間工作的考量,在1895年的《勞動法》中規定了,禁止面包店工人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或每周超過60小時,并呼吁面包業減少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長并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洛克納作為小面包坊業主被控告違反了該規定并處以50美元的罰款。他認為該州法的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侵犯了他的財產權,所以他不服該處罰,上訴至州法院,但州法院判他敗訴。他仍然不服,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這一法案在當時自由經濟理論占主導思想的時代,被聯邦法院運用了嚴格檢驗標準對該法案進行實質性審查,最終以5比4的判決判定該法案違憲,洛卡納勝訴。最高法在判決書中表明,面包店工人這一職業本身并沒有嚴重危害到需要立法機關干預的地步。而該限制工時的法案侵犯了雇主和工人之間訂立契約意思自治的權利,嚴重違背了憲法中“契約自由”的理念,不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法院采用嚴格檢驗標準審查經濟立法的時代正是實質性正當程序在經濟領域的黃金時代,被稱為“洛克納時代”。在洛克納判決作出后的將近40年里,這種處理方式被頻繁運用,最高法院用這種契約自由至上的司法理念訴諸實質性正當程序,廢除了地方各州約兩百項的經濟立法。但同時嚴重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勞資矛盾不斷擴大,工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被不斷削減,貧富差距加大導致了大量公民的不滿。而這種僵化過時的司法理念需要一個新的契機來扭轉這一局面。
3.2.2新政之后:實質性正當程序在經濟領域的衰落與在非經濟領域的拓展
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過后就是危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那場經濟危機,為了應對這次危機,當時聯邦政府對自由競爭經濟采取了一定的干預措施。羅斯福總統對最高法院宣布大量經濟立法的司法行為進行了批判,認為這種司法實踐促成了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也違背了憲法的崇高精神。新政計劃的主導思想就是通過經濟干預主義代替自由放任主義,重新重點突出政府管理經濟,限制契約無限自由的中心功能。這種經濟形勢的變化,也使得最高法院的司法理念發生了轉變。洛克納式的經濟正當程序開始式微首先體現在1934年的內比亞訴紐約州案件。在羅斯福新政期間,紐約州出臺了一部設置牛奶最低價格的法案,建立了規制零售價格的管理委員會。內比亞因為違反了管委會的規定的價格被處以行政處罰。他以這一立法違反了第14修正案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由不服該處罰,訴至聯邦最高法院。最終最高法院以五比四通過了該立法。多數法官的意見認為,個人的財產權利、契約自由并不是絕對自由,政府為了公共利益有權對行使財產權利和簽訂契約的行為進行必要的干涉和管束。在此案中,政府完全有權在牛奶過剩的情況下,為了公共福利采取必要的控制價格等管理辦法緩解目前存在的經濟隱患。
如果說內比亞案件只是否定“洛克納主義”的一次試驗,那1937年西海岸旅館訴帕里什案則是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聯邦法院明確表示放棄了之前對經濟立法采取的嚴格審查標準,而是用另一個寬松的標準,即理性基礎檢驗標準審查聯邦或州制定的經濟方面的管理立法。從司法能動主義的角色轉變為司法克制,體現了對政府和立法機關的信任和尊重。自1937年之后,法院從未使用實質性正當程序來宣布經濟立法無效。[7]
但正當程序從經濟領域的撤退并不代表著這一理論從此退出了所有的司法領域。只是以嚴格審查標準約束的對象從經濟權利轉向了公民非經濟性的基本權利。隨著政府干預的強度加大,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紛爭不斷激化,實質性正當程序保護的領域從經濟權利轉向了非經濟領域,對非經濟性權利以更加嚴格的審查標準加以保護。
但是,個人基本權利存在一個認定范圍的問題。到底什么應該認定為基本權利呢?學術界有不同的認定標準。一種標準稱為解釋主義,意思是說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只能存在于憲法本身的規定中。另一種標準是非解釋主義,即個人的基本權利也可以包含在非憲法的一些法律或法理中,憲法中并未明文列舉的基本權利也應該算在內。這種背景下,基本權利的范圍得以擴大,公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領域的保護。將實質性正當程序的第二階段推至頂峰的事件是1965年的格雷斯沃爾德案。聯邦法院將這個案例作為隱私權納入基本權利范圍的范例。康涅狄格州在1897年頒布了一項嚴禁避孕的法案。但法官們的多數意見認為這一規定侵害了基本法理自由意義上的隱私權。運用嚴格檢驗標準的邏輯,立法者必須證明限制公民自由的規定是必不可少且無可代替的。使用避孕藥這種行為屬于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之后,聯邦法院在該案基礎上將公民的基本權利擴展到婚姻,監護,家庭生活安排等領域。這標志著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在保護公民非經濟基本權利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4.結語
實質性正當程序的適用范圍從經濟領域拓展到非經濟領域,對公民的基本權利權利以嚴格審查標準加以保護,體現了國家有效切實地制約公權利專橫行使、恣意擴張,更加全面保障公民生命、自由和財產權的基本原則,在行使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賦予實質性內涵的正當法律程序發展至今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既保留了在程序上確保國家機關行使權力的公正,又能夠從根本上防止權力濫用,切實維護美國分權與制衡的政治體制。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奧爾特.正當法律程序簡史[M].楊明成、陳霜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
[2] [美]卡爾威因·帕爾德森.美國憲法釋義[M].徐衛東,吳新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37.
[3] 張千帆.憲法經典判例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6.
[4] 劉旺洪.公民基本權利憲法保障程序論略[J].江蘇社會科學,2006(5).
[5] 姚小林.美國實體性正當程序的司法功能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9(5).
[6] [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M].王軍,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9.
[7] 張千帆.西方憲政體系(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44.
作者簡介:宋佳(1996-),女,漢族,2018級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