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律師職業倫理的角度分析孫楊方的律師張起淮在孫楊案件中一些有違律師職業倫理要求的代理行為,并進而對如何提高律師職業倫理水平提出建議。
【關鍵詞】 律師職業倫理 孫楊案
2020年2月28日,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訴孫楊和國際泳聯案”作出了裁決,支持世界反興奮劑機構針對國際泳聯判定孫楊無過錯的上訴,裁決孫楊被禁賽8年并立即生效。此案引起了法律界的眾多討論,而本文將從律師職業倫理的角度對孫楊方的律師張起淮在這起案件中一些有違律師職業倫理要求的代理行為進行探討。
一、孫楊方律師張起淮未做到敬業勤勉
我國《律師法》、《律師執業管理辦法》等文件規定了在對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務時,我國律師要遵循敬業勤勉原則。敬業勤勉原則要求律師盡全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即不僅需要律師持有認真負責的執業態度,也需要律師具有高超的執業技能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如果律師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素養或者沒有做到細致負責地對待案件和委托人的訴求,則無法為委托人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也很難維護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并實現委托人的合理訴求。
雖然律師幫助委托人打官司需要以案件事實和證據為基礎,但實際上法律中的事實和證據與客觀的事實和證據還是有不同的,很多情況下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律師需要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行審查、分析和判斷,尋找對當事人有利的事實和證據;并且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并非可以不言自明,律師也需運用一些技巧和表達方式將這些證據充分且有邏輯地展現給法官,影響法官對案件的看法,獲得法官的認可,從而使法官做出對委托人有利的認定。而且案件庭審包括諸多環節,律師應對每一個環節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預估和準備,盡力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本案中孫楊方的代理律師張起淮未盡到敬業勤勉的職責,存在專業能力欠缺、準備工作不足的情況:
一是未協助委托人孫楊對聽證答辯進行充分準備。
孫楊在聽證會上的表現存在諸多問題,其一是孫楊在陳述時提供了一些與本案并不相關的信息,例如曾獲得金牌的數量,但這只能證明孫楊強大的競技實力,并不能證明在本案中孫楊沒有服用興奮劑;其二是孫楊并沒有按照首席仲裁員的要求只陳述事實,在陳述中說了許多猜測或者個人印象的內容,作為被質問方時甚至會主動提出問題,不符合規定;其三是對于WADA律師提問的一些問題,孫楊存在答非所問或者干脆避而不答的情況,比如是否理解干預檢測樣本的后果,孫楊選擇拒絕回答,這實際上對孫楊是非常不利的;其三是孫楊的一些回答顯示出他對自己的很多文件資料并不熟悉,明顯在出庭前沒有接受細致完整的訓練。孫楊方的委托律師張起淮理應在庭前對自己的委托人孫楊講解出庭規則和注意事項,并幫助委托人進行庭前模擬,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估并提出解決方案,而孫楊的庭審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反映出其律師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
二是對證人缺乏有效的庭前輔導。
孫楊方證人在對方律師進行證人盤問時存在答非所問的情況,同一問題同時拋給孫楊、巴震和孫楊母親時會出現不同版本的答案,多位證人的當庭回答與他們提供的書面證言有諸多不同之處,證人證言說服力度遠不夠。因為通常情況下證人不具備專業法律知識并缺乏出庭的經驗,如果己方律師沒有進行有效的庭前輔導,很容易在對方律師質詢時出現證人隨意發言、當庭陳述與書面證言不符的情況。因此律師應對證人進行有效的庭前輔導,要求證人熟悉其書面證言并認真規范證人的語言表達。而本案庭審出現的情況反映出孫楊方的律師未向證人全面科普庭審程序,在庭前沒有和證人對庭審情況進行充分模擬,沒有對對方律師要提問的問題進行預先假設和充分準備,也沒有和出庭證人做好溝通及應變準備。
三是缺乏盤問經驗,提問技巧和提問效果不佳。
在盤問證人時,孫楊方的律師在提問技巧和提問效果上明顯遠不如WADA方的律師。WADA方的律師明顯精通抗辯式的庭審模式,非常熟悉“交叉詢問”技巧,能夠快速提問并在詢問證人時運用有邏輯層次關系的問題,迫使孫楊方的證人在陳述證言時出現漏洞,讓仲裁員對孫楊證人證言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并不認可孫楊方的證人證言。而孫楊方的律師可能習慣于我國大陸的糾問式庭審和書面審理,對此次仲裁庭適用的抗辯式庭審模式及程序了解不深入,對抗辯式庭審的詢問技巧也不能熟練應用。比如在對WADA官員斯圖爾特·肯普的盤問中,孫楊方律師花費大量時間對所提問題的原理進行了解釋,但實際上就仲裁員的理解能力而言,這樣的解釋并不必要且浪費了孫楊方寶貴的盤問時間,也給了對方證人思索的時間,影響了提問的效果。
四是對卷宗熟悉程度不夠。
在本案庭審中,出現了孫楊方律師在向對方證人盤問中記錯了卷宗然后起身重新翻找的情形。這說明孫楊方律師對卷宗不夠熟悉,庭前準備不足,庭審中不僅浪費了己方的盤問時間,還會使仲裁員認為不夠專業,不利于得到有利于孫楊方的裁決。
仲裁或訴訟都需要律師做好全方面的準備,庭審前不僅需要熟悉主張或者抗辯的思路,還要對庭審中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和準備。對于孫楊方的律師來說,在證人出庭作證這種國內庭審中并不常出現的環節上,律師應多做準備,才不會在該環節被對方律師抓住把柄,影響裁判結果。而聽證會現場的這些情況恰恰表明孫楊方律師未做到敬業勤勉,對案件的準備存在諸多疏忽之處。
二、孫楊方律師張起淮在庭外發表不當言論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但同時公民的言論自由也不是毫無限制,言論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表任何言論,而是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律師亦然。我國《律師法》明確規定禁止律師發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并且律師也不應歪曲案件事實并發表誤導民眾對案件看法的言論。律師應謹言慎行,無論在庭上還是庭外都應保證所說內容的客觀真實,不應為贏得案件的勝利而發表一些有違職業倫理要求的、不恰當的言論。
本案中孫楊方律師在裁決結果作出前的媒體采訪中表示孫楊作為“國家的財富、民族的驕傲、國人的榮譽”是“偉大”的,我們應該保護,甚至宣稱“官司必贏”,這種將孫楊個人事件與民族驕傲聯系在一起并在案件結果出來前就宣稱必勝的言論并不合適。而孫楊方律師在裁決作出后發表的律師聲明中也存在大量情緒宣泄的詞匯和語句,比如“這是個邪惡戰勝正義、強權取代公理的裁決,偏聽偏信,顛倒黑白”,“部分國際組織擁有強權、獨斷、專橫,甚至帶有民族偏見、國家立場”,“假公濟私,公報私仇”,這些發泄不滿的言論不能體現律師的理性和專業,而且這種煽動群眾情緒、操縱人民情感的言論沒有事實和證據作為支撐,既對案件結果沒有任何實質價值和意義,也違背了禁止惡意誹謗他人的職業倫理要求。
并且相關法律也明確規定,律師在提供法律服務時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律師發表言論必須遵照法律的規定,要以充分、真實、有效的證據來證明所發表的言論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謹慎發言,用合理有據的言論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而非輕易將個人事件與國家和民族榮辱捆綁,發表以上無客觀證據支撐的言論,將孫楊的個人事件毫無根據地推及到“關乎所有運動員的正當權益”,用不以事實為根據的言論挑逗民眾情緒以獲得輿論支持。
隨著近些年網絡媒體勢力逐漸崛起,律師的發言空間不斷擴大,雖然律師通過正規的公共媒體渠道發表自己對案件的專業見解有利于法治言論自由,進而推動司法公正,但許多律師在代理案件時卻故意利用輿論媒體的力量對司法機關施壓,以一些并無合理根據的、不負責任的庭外言論引導民眾思維并煽動民眾的情緒,以期利用輿論來綁架司法以達到勝訴的目的。這種不當行為不僅有違法律的要求,也體現了律師并不注重自身的職業倫理修養,同時這些不當言論也可能會破壞正常的司法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司法公正和司法進步。
三、孫楊方律師張起淮在本案中未對社會大眾宣傳正確法治理念,未起到良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律師既是法律工作者,也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理應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雖然經濟利益是律師從業所追求的一個重要且現實的目標,即律師以向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務來換取報酬,進而滿足自己的經濟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律師可以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摒棄其所應對社會和大眾所肩負的責任。律師既應該盡力維護社會大眾正當的法律權益,也應在執業過程中幫助民眾正確認識法律和我國的司法體系。所以律師在解決法律糾紛的過程中也應積極進行權力監督,并推動全社會的普法教育。并且律師也應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合法執業,堅決維護法律權威,為普通民眾做表率。律師應積極向社會大眾宣傳法治理念,在執業過程中積極參與普法,幫助民眾樹立對法治的信仰,進而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
本案中孫楊方律師張起淮不僅在裁決作出前發表宣稱必勝的不正當言論,也在裁決作出后發表了煽動民眾情緒的律師聲明,而且在聲明第五點著重提到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浙江省體育局、中國游泳協會和中國國家游泳隊對孫楊的支持,以此來證明仲裁裁決存在問題。這樣的聲明內容明顯不是以法律和事實為基礎,而是“以人為據”的表現,妄圖以權威的支持來使民眾相信孫楊沒有違規服用興奮劑。這樣訴諸權威的內容很容易誤導民眾,讓民眾以為權威的支持可以勝過對事實和證據的客觀分析,與法治理念相違背。法律既不該是“有錢人的游戲”,也不是“權威者的工具”,律師理應在追求個案公正結果的過程中向社會群眾傳遞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和正確的法律知識,而非發布律師聲明宣揚“外國陰謀論”和“權威論”來引導民眾情緒,讓民眾產生對法治理念的質疑,損害司法公信力。
綜上,孫楊的律師張起淮在代理案件時存在一些有違律師職業倫理規范的行為,而究其原因在于律所和律師過分追求金錢和官司勝利,對律師違法行為的懲戒機制不完善,律師個體的職業倫理意識也較為淡薄。因此我國一是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良好做法,建立較為完善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體系,重視有關法律職業倫理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注重培養律師的良好職業道德,讓律師從學習階段的開始就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同時推動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協會的再教育培訓,為律師協會和律師事務所提供教育培訓資源,通過教育使職業倫理規范轉化為律師個體的價值理念,使律師以自身的道德力量促使其保持自律,讓踐行正義成為律師心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二是要加強律師行業的自我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形成科學的律師職業評價體系,對律師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并同時維護律師的合法權益,借助切實可行的獎懲措施來實現律師行業的自我管理;但是鑒于目前我國律師協會享有的懲戒權力形同虛設,僅是司法機關讓渡的一些非實質性的處罰權,因此應給予律師協會一些實質權力,允許律師協會在法律范圍內對違反規定的律師進行實質懲罰,并由司法行政機關進行監督,既要充分發揮律協自治管理的功能,也要防止律師協會濫用權力。三是大力完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我國目前關于律師職業倫理的法律規范并不完善,雖然已經有了《律師法》,但在實踐中很難進行操作,因此我國既需要對《律師法》進一步修改,也需要積極建立和完善其他法律法規,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規范體系,既能保障律師的合法權益,也能懲戒律師的違規行為;四是可以鼓勵律師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充分發揮律師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作用。并且隨著律師社會地位的逐漸提高,律師的社會責任感也會被逐漸激發和增強,律師群體也自然會更加注重自身的職業倫理修養,嚴格規范自身的行為,并積極向社會民眾普及法律知識,宣揚法治理念。
律師職業倫理關乎律師職業的生存和發展,應是每一位律師終生的必修課。只看重官司輸贏和專業技能的律師注定無法在律師行業獲得長遠發展,更無法真正推動法治建設的發展。因此律師職業倫理建設必不可少,律師應加強對自己的職業倫理要求,并堅持在個案中踐行職業倫理規范,不斷反思改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德才兼修,在執業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個人價值并為法治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勇:《律師職業道德》,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 李若瑩:《對律師懲戒制度的司考——以行政處罰和紀律處分為視角》,載《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范敏之: 《律師職業的實踐反思與倫理探究》,華東政法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作者簡介:陳瑞青(1998—),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