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兩山”理論踐行的主體在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當前社會發展矛盾的根本途徑。“兩山”理論具有深刻的理論底蘊,是對中國古人生態意識的升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發展、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創新,并且具有鮮明的價值意蘊和時代意義。當前,鄉村振興蓄勢待發,以“兩山”理論為思想指引,以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生態需求滿足等為目標導向,聚焦民本理念、多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人才凝聚等,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 “兩山”理論 鄉村振興 實踐路徑
時隔十五年,習近平再訪安吉余村,著重考察當地人與自然、人與經濟、人與人和諧發展的成果,再次肯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科學性及其實踐成果。“兩山”理念,寥寥數語,卻涵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辯證統一關系,尤其為當前鄉村振興統籌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錨定了新航向。
一、“兩山”理論的理論淵源
“兩山”理論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理論淵源和價值。
1.“兩山”理論是對中國古代先哲生態思想的升華
中國古代先哲已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相關思考。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觀點,都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典型的生態思想。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自己的游記中贊頌大自然,其“向之天游,此身乃山川之身也”等記載充分表達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倡導人要愛護自然、融入自然,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關懷。“兩山”理論正是對中國古代生態思想中的精華和核心進行傳承和升華,既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又融于時代發展所需,強調了生態價值可轉換為經濟價值,實現兩者共贏。
2.“兩山”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的命題之一。恩格斯曾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1]。隨著時代演進,人類對大自然的關系由依賴變為慢慢征服、掠奪,為加快工業化進程、追求經濟發展,人類不顧自然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頻發。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反對人類將自己凌駕于自然之上,強調人源于自然,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最終也將回歸于自然。“兩山”理論遵循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核心要義,對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
3.“兩山”理論是對我國發展思想的創新
自建國以來,發展一直成為首要問題。從物質窮困時代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之際的“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隨著時代發展、國情變化不斷深入完善。在傳承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習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邁入新時代的中國錨定了新的發展航向。“兩山”理論與這些發展思想具有內在一致性,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理論突破。
二、“兩山”理論指導鄉村振興的價值體現
“兩山”理論實踐主體在鄉村,其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有限自然資源承載力的條件下探索生產力發展之道,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思想之基。
1.“兩山”理論筑牢了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
“綠水青山”是勾畫鄉村振興美好畫卷的生態底色。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和社會主義矛盾的因時轉換,老百姓不再盼溫飽,而是將環保、綠色、生態作為美好生活中更熱烈的期盼和更高質量的需求。鄉村振興不只是鄉村生活的富足,還應是鄉村“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兩山”理論蘊含系統性、整體性的生態理念,立足豐厚的鄉村大地,指導鄉村發展在自然維度和社會生產維度的張力中實現平衡,為鄉村振興筑牢了生態底色。我們的鄉村“將更加著力于創造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營造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詩意棲居生活,讓鄉村見山見水見鄉愁”[2]。
2.“兩山”理論勾勒了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畫卷
鄉村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是村民賴以生存的“金山銀山”。傳統發展思路下,城市往往成為經濟發展、產業發達的受惠主陣地,而鄉村則成為資源殆盡、環境破壞、產業單一、文化消解、治理弱化的邊緣陣地。十九大的召開,將鄉村振興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為鄉村找到了發展突破口,而“兩山”理論則進一步勾勒了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兩山”理論核心在于將鄉村自身的自然生態資源適時轉化為經濟效益,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探尋雙贏之路,同時注重古村落保護、文化傳承以及有效的鄉村治理,為實現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切實保障,為城鄉協調發展鑄造了廣闊的空間。
三、“兩山”理論指導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兩山”理論既包含著生態文明思想,又蘊含著普惠、共享的民生思想。發展經濟、追求“金山銀山”是遵循人民的生存生活物質需要,保護環境、追求“綠水青山”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為了民生。發展如果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便缺乏動力和目標,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如果不惠及人民群眾,也必然不會持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突破口,是滿足廣大老百姓民生需求的總保障。為此,推進鄉村振興,首先要堅持民本思想、堅守民生情懷,給予人民群眾最安心的民生保障,并推動理念、政策落地落實,讓群眾感受到實惠,讓鄉村成為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幸福家園。
2.加強生態環境的整治和改善
鄉村生態環境穩定向好,是鄉村老百姓安居樂業的不二法寶。推進鄉村振興,改善、提升鄉村環境和品味,“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3]。在鄉村振興具體實踐中,首先要整治優化村民生活居住環境,環境優良、生態美好是鄉村發展的終極目的。為此要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處理,改善村容村貌,為老百姓打造生態優美、宜居安樂的綠色“銀行”。其次要探索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之道。環境問題,說到底是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加強生態環境整治,推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向著零污染、低消耗、高收益方向發展,留出空間資源、環境容量發展綠色產業,將生態資本變為富民資本。
3.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要想發展,要想實現振興,單靠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因此“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路徑。鄉村擁有豐富的發展資源和絕對的生態優勢,以“兩山”理論為引領,在保護自然的綠水青山的基礎上,關鍵還要收獲產業的金山銀山。為此,一是要立足鄉村資源稟賦,通過生態改善、環境保護倒逼低層次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綠色農業、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二是以“低碳、環保、高效”為目標遵循,構建產業集聚、布局集中、循環發展、創新力足的新型生態工業體系,破除傳統工業帶來的發展詬病;三是以市場為導向,依托“互聯網+”“綠色+”等,以旅游資源拓展和文化挖掘為重點,開發鄉村旅游、商務度假、休閑養生等新型產業業態,構建生態旅游體系。同時整合農業、工業、林業和旅游業,深入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鄉村振興
人才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子。審視當前農村現狀,空巢老人、農村“空心化”形勢嚴峻,專業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社會協同發展力不足等,都成為鄉村發展的制約因素。為此,一是要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主導、關鍵和統籌協調作用,以公共權威性履行鄉村管理職責,將權責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優勢;二要大力培養專業人才,以培養本土人才為基礎,依托當地產業優勢,鼓勵吸引外出進城務工青壯年回家創業,依托政策、待遇優勢和鄉村發展前景優勢,鼓勵青年大學生扎根鄉村,在鄉村廣闊的發展空間放飛夢想,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三要積極動員全社會協同力量,著力構建鄉村、城市、企業、家庭、學校等在內的鄉村發展參與體系,凝心協力、為鄉村振興添瓦加磚。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 齊驥.“兩山”理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實現及文化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145-155.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05-25.
作者簡介:李春欣(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助教,碩士研究生,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思政教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