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15年底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概念之后,供給側改革已經進行了四年,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工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由潛在、局部階段性過剩轉化為實際、全局長期性過剩。國家決定通過實施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利用國際市場化解產能過剩,推動國內產能走出去。本文總結了對外直接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及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發展現狀,最后,結合本文就如何更好的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助力去產能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對外直接投資 去產能
一、背景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于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自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以來,供給側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針對較多行業出現的嚴重產能過剩現象,這也成為了供給側改革中一項非常重要且艱難的工作——去產能。
二、對外直接投資與去產能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分布范圍逐漸增大。截至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凈額達到達到1231.2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反而增加了,同比增長14.2%,連續三年對外投資流量世界排名第三。目前,中國不但是對外直接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也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自2013年充分暴露了出來,諸多行業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由于傳統制造業中大量國有企業的存在,行業調整產能的能力很弱,產生了大量的僵尸企業,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影響,政府在此時便有必要開展行政性調整。整體上看,我國目前產能利用仍未達到80%,去產能進程仍在繼續。
三、對外直接投資助力去產能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國對外出口、對外貿易量的規模不斷擴大,且呈現出一種穩定上漲的趨勢,由此可見,國內產能對外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轉移方式多樣化發展,很好的緩解了國內產能所面臨的富余狀況。不同行業對于對外投資建廠的態度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制成品制造企業海外投資建廠活躍程度,也是消費品制造企業大于生產資料制造企業。我國貿易的投資模式不斷創新,首先,境外批發貿易中心的規模、種類和方式不斷得到拓展創新。其次,面向企業對外投資的境外經貿合作區逐漸遍布世界各地,到目前為止,已成為我國轉移國內富佘產能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對外直接投資助力去產能的對策建議
(一)制定對外直接投資戰略規劃。對外投資的產業布局應當與國內產能過剩的行業現狀和產業結構調整相配合,并作為國家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按照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際化解效果來引導公司的策略和規劃,才能增強策略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的地位,產能的富余程度,產業在中國發展時期相比較國際發展時期所具有的優勢,結合各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際化解效果,合理轉移相關產業。
(二)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當前我國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雙重壓力,逐漸失去了由低廉勞動力所帶來的制造紅利,在國際市場上與發達國家企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與此同時國家在近年針對制造業也相繼出臺了轉移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方針政策,支持國內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隨著“一帯一路”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面臨著新的機遇。
(三)增強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制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及跨國公司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與國外相關產業領域內的核必技術接軌,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縮小與國外先進企業差距的最有效的手段。政府應支持鼓勵制造業企業加大技術類的對外直接投資,引導企業向歐美等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合作,借助于由對外直接投資所產生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加大創新投入。創新比重的提高能強化對外直接投資對產能過剩的化解作用,高科技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化解產能過剩的效果更好。政府應加大對產能過剰行業的創新投入,優化創新投入的方向,提升產能過剩行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優化產品結構,促進技術創新,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產品出口,從而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五)轉變行業投資結構。國內投資越多的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化解產能過剩作用越小。現有研究表明,國內資產投資比重越高的行業產能過剩現象越嚴重。政府在制定境外直接投資政策時應轉變行業投資結構,適當調整現有的各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審批制度,提高審批門檻,減少對現有產能過剩行業的重復投資,增加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
(六)“一帶一路”資金融通。在我國產能過剩的企業中,制約對外直接投資(OFDI)的因素大多是資金不足,尤其是中小企業,這阻礙了過剩產能的轉移。政府相關部門要利用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戰略契機,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希望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發展金融互聯,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吸引國際優勢金融機構的支持,并發揮國內保險機構、財政撥款、政策性金融的優勢,給產能過剩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五、結論
本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從供給側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產能過剩的情況分析以及去產能的成效,總結了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發展現狀及特點,最后結合現狀提出了六點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伍戈,宋陜珊,唐心怡.供給側改革:回顧與展望[J].新金融評論,2018(01):1-31.
[2] 眭強,馮亞芳.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能利用率效應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8(10):58-65.
[3] 張霓. 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化解作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7.
[4] 曹秋菊.對外直接投資與產能過剩化解[J].求索,2016(06):80-84.
[5] 盛朝迅.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與策略催生化全球化與中國,2013,(08):94-99.
作者簡介:汪靜(出生年份—1996),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安徽合肥,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