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馬克思交往理論,得出交往理論與一帶一路原則的聯系。從交往的表現來看,交往表現為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從交往的手段來看,發達的交往手段縮短了運輸所需的時間和空間。交往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前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應積極參與,擴大交往的廣度與深度,共同建設一帶一路。
【關鍵詞】 交往理論 一帶一路 共商共建共享
歲月悠悠,白駒過隙,七十載時光見證了中國從滿目瘡痍到欣欣向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曾發表重要講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斗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而今邁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仍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顯得格外耀眼。中國如今崛起,不是為了一國的昌盛,而是為了世界的繁榮。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更是體現出深刻的意蘊。
馬克思在提出交往理論時,用了不常用的“verkehr”,即交往、交流、傳播等含義。馬克思曾在許多著作中對“交往”進行探索,他認為,交往不僅僅是人與自身、與他人的交往,同時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交往這一詞的主旨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他包括物質與精神的交往,其中物質的交往是起基礎和決定性作用的存在。從交往的主體來看,馬克思認為交往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國家。鄧小平也曾提出:“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2013年9月和10月,在新時代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交往不斷加深,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議題。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原則深深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內涵。
共商,即是各國之間平等交往,充分協商。共商作為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之一及中國如此重視共商,與馬克思交往理論不無關系。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中國在共商的原則下著力打造國際化平臺,正式體現了這一點。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國在首都北京召開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與者包括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等三位重要的國際組織負責人。并且時至如今,中國已經與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4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多邊機制的強化也加強與各國各組織的合作交流。最后,中國建立“二軌”對話機制更是深度加強國與國、組織間的交往。二軌機制是指中國不僅與各國進行政府間第一軌外交,還與他國非官方人物,如政黨、地方、高校、智庫等進行非官方外交。例如中國曾組織召開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與相關國家組建高校智庫聯盟、“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等。共商作為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之一,對結合各國合作的凝聚力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化,單個國家的若想發展本國的經濟,只靠“閉關鎖國”已是天方夜譚,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以及成為不可反轉的趨勢。
共建的目的即是共同打造和諧家園,各方平等參與、建設和貢獻,并且共同承擔風險與責任。馬克思曾指出:”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發達的生產力,即使是在通商相當廣泛的情況下,也難免遭到徹底的毀滅。……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質,并在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證。”[1]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匠心獨具地促進融資平臺的共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亞投行是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最重要的多邊平臺之一,截止2018年底,亞投行累計批準貸款75億美元,撬動其他投資接近4000億美元。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勞動組織的形式,也就是所有制形式。在每一個時期都發生現存的生產力相結合的現象,因為需求使這種結合成為必要的。”[2]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普遍實現了較快發展,對金融的需求日益加深,與此同時,不合理的國際金融制度并沒有改變。在這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共建”原則,一方面將中國優良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向國際,另一方面使的其他新興經濟體能夠利用自身所具備的高額資本,將之轉為基建投資。總之,馬克思曾說:“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3]如果不存在共建,也就不存在各國間的相互交往,也就不存在生產力的擴大。發展較為緩慢的國家、民族一方面不必白手起家,而是可借助一帶一路的平臺,利用更先進的國家豐富的生產力創造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物質基礎。
共享即讓所有參與者獲得好處,使合作成果惠及雙方,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不僅將發展成果惠及沿線國家、改善其民生,還將科技創新成果向沿線國家轉移,推動綠色發展。世界銀行研究結果顯示,“一帶一路”的共建將使發展中的沿線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加2.6%到3.9%。中國還開展了中非減貧惠農計劃等,為沿線國家提供減貧脫困等民生援助。交往是民族轉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馬克思看來,在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在生產力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各民族的交往,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關系又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張,導致了經濟全球化,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5]但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具有二重性,一則促進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加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從而使得各國發展陷于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境地,造成嚴重分化的二元對立世界。在馬克思看來,各國發展的終極即是達到“共產主義”,而要實現共產主義,則需世界普遍交往作為前提。由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指導下,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構建新的全球治理觀念和體系提供了中國智慧。
因此,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切實體現了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思想,一帶一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通過一帶一路,世界各國能加強相互間的交往,提高生產力。從交往的表現來看,交往表現為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在這里結合勞動的效果要么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么只能在長的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各國的協作,加強貿易往來,各種力量凝聚創造出新的社會生產力。從交往的手段來看,發達的交往手段縮短了運輸所需的時間和空間。生產資料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空間內的交換。生產工具從一個國家運往另一個國家,避免了重新創造生產工具,變相地縮短了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充分發揮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價值。交往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前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應積極參與,擴大交往的廣度與深度,共同建設一帶一路。
【注 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62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9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求是》2019年4月16日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頁
作者簡介:楊吉超(1995—),男性,漢族,浙江麗水,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