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鄉村有效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構建一條充滿活力,和諧有效的鄉村治理之路,能更好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階段,在鄉村治理工作中仍存在多種困境,使治理過程變得復雜困難。對此,為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用,滿足當前鄉村發展需要,應采取改進措施,以為鄉村提供更好的治理前景。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治理 困境 社區
鄉村振興戰略反映了當代鄉村的現實需求,而高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有效的社會治理,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安居樂業、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構建有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進鄉村社會治理創新和轉型,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既滿足國家治理的現實要求,又能夠切實維護民眾的基本權益。
一、鄉村振興中鄉村治理的困境
鄉村社會治理的本質是包括政治經濟制度、社會文化習俗、政府和其他服務機構的投入及服務能力、自然資源及社會財富的占有狀況等在內的社會公共資源在鄉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隨著鄉村社會的快速變遷,鄉村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基礎發生了深刻變化,相比之下,在不斷探索與轉型之中的鄉村社會治理仍然面臨著許多困境,極大制約著鄉村的現代化發展。由于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的加速流動和城市化率的不斷提升,一些偏遠和落后的鄉村開始出現凋敝和衰落的景象,空心村、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惡化等鄉村社會問題日益凸顯,鄉村社會治理己刻不容緩。
(一)鄉村治理觀念落后。在以往的鄉村治理過程中,多采用傳統的鄉紳制或家族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村民自治,實際行使領導權利的是少數管理者。部分鄉村領導集體在這樣的治理形式下形成以“人治”管理體系為核心的治理形式,這種治理方式也被村名所認可,在這種治理方式下想要實現鄉村法治建設的目標,就更困難了。并且鄉村社會治理工作主體單一,使得法治觀念難以推行。
(二)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不完善。首先,在學有所教方面,財政經費不足、公辦民辦幼兒園投入差距懸殊、財政投入經費使用不規范、教育服務信息不透明、公眾滿意度不高、教育資源投入在城鄉及校際間的分布不均衡、投入主體過于單一、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其次,在病有所醫公共服務方面存在城鄉投入不均衡、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基層醫衛信息服務水平低下、醫療健康服務項目少、受眾小、覆蓋面窄和技術性不足,當農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便會產生失望和焦慮的心理,可能引發對政府的消極抵抗情緒。
(三)鄉村的傳統陋習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阻礙。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保障。在新的社會市場經濟下,鄉村文明建設受到了經濟運行發展過程中負面因素的影響。該類思想意識不僅影響鄉村的良好風氣,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例如,拜金主義、村干部腐敗、利己思想等,除此之外,傳統文化中的陋習在部分鄉村仍有出現,其封建、老舊的思想對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造成了阻礙。
二、鄉村振興中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多元協商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而鄉村治理涉及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要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就必須摒棄傳統思維,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創新發展,多元協調,共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樹立正確的治理理念是鄉村有效治理的關鍵。由于鄉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社會結構變化、產生各類矛盾、問題頻發導致鄉村治理變得越來越復雜,政府單一的治理主體力量薄弱,難以實現有效治理。積極建立以農民為中心的多元治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二)加大財政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加強對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的管理及政策扶持,規范教育經費使用措施、公開透明教育服務信息,優化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在區域、城鄉及校際間的均衡度,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充分利用資源和政策撬動社會資本興辦教育。提升醫衛機構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基層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推進醫療聯合體共同發展,為人民提供機會均等且標準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險服務,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治理工作的同時中,也要加強對村民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讓村民成為文明道德、守法的合格公民,幫助其面對不良的社會風氣時,仍能保持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對此,相關部門機構應加強對村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定期進行相關方面的宣講教育活動。同時,村干部選舉要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由“上級少數人確定少數候選人,在少數候選人中選人”的做法。注重培養和選拔大學畢業生、民營企業主、返鄉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新生代村干部,以改變目前村干部學歷偏低、年齡偏老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
鄉村治理涉及到鄉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關系到農村未來的發展和前途。只有在正確的治理框架內,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選擇合理的治理路徑,才能使鄉村治理合理有效。
【參考文獻】
[1] 丁靜.鄉村振興視閾下的鄉村治理問題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20,36(03):62-66.
[2] 馬軍.鄉村振興中鄉村社會治理的困境及規避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20(17):218+220.
[3] 楊新榮,楊勇軍,黃大乾.鄉村社會治理的框架、模式與路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9(08):19-29.
[4] 周慶智.鄉村社會關系重構、治理體制改革與鄉村振興--論鄉村振興的社會改革意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9,56(06):23-31+158.
[5] 鄭會霞.構建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意義、困境及對策[J].學習論壇,2018(12):87-92.
作者簡介:薛旎(1997—),女,漢族,甘肅靖遠縣人,研究生,公共管理學碩士,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公共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