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琪 韋秋密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消費逐漸成為市場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廣西部分獨立學院大學生消費的現狀和無抵押貸款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大學生消費現象,探尋消費心理和行為習慣規律性特征,提出相應對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關鍵詞】 大學生消費 無抵押貸款 信貸消費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研究以廣西部分獨立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及訪談調查的方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對來自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學生進行調查。
(一)調查情況。1.調查大學生基本情況。此次調查我們一共收回300份的調查問卷,主要集中于大一至大二的學生,同時也有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經管學占58.33%,藝術學11.67%,理工學占22.67%,其他占7.33%。2.大學生消費情況。(1)消費范圍多樣化。調查顯示,大學生除了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開支,增加了娛樂、健身、交際、奢侈品以及電子產品等消費,用于健身、數碼產品開支高達66%;這樣的開支占了較大比重;聚餐、旅游次之,占18%;再次就是買化妝品和名牌衣服的占13%。(2)存在超前消費現象。大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當前大眾媒體及提前消費較為普遍。調查顯示,65%的學生有支付寶花唄額度,68.33%的學生有京東白條額度, 36.67%的學生持有信用卡,5.6%的學生在其他貸款平臺有分期付款消費,63.33%的學生是使用過這些信用貸款消費的。(3)無抵押貸款消費安全意識較弱。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學生深入了解過逾期還款的,68.33%的學生只是簡單了解過逾期還款的后果,13.67%的學生竟然對逾期還款毫無了解;有20.33%的學生在貸款后不能還清,4.3%的學生有過逾期貸款的行為;40%的學生對分期利率有錯誤的認知。(4)依賴心理較重。13.67%的學生參與課余時間會打工兼職掙錢,71.33%的學生在資金短缺時是找父母親朋開銷壓力。能夠通過兼職達到經獨立或緩解開銷壓力的學生依舊只是少數。我們發現日常兼職的同學目的在于補貼日常消費、外出旅游、為購買金額較大的消費時選擇兼職。擁有經濟獨立意識的同學較少,在每月“發工資”、遇到消費壓力時,依舊是主動聯系父母索要費用。
二、討論分析原因
(一)大學生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經濟問題會導致十分嚴重后果。近兩年,無抵押貸款消費或信貸消費擴大到了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的金錢來源渠道拓寬,助長超前消費觀念;大學生消費范圍多樣化以及某些同輩攀比環境,不斷刺激大學生消費。這與大學生群體本無收入來源等特殊性,以及自身缺乏經濟獨立意識及能力形成了矛盾。如果大學生超前消費超過自身能力,就成為過度消費;大學生缺乏經濟獨立能力和意識,缺乏自食其力的認知,有經濟問題尋求依賴他人解決的心理依賴,這樣門檻低、審批快、手續簡便、額度高的信貸消費很容易趁虛而入;大學生缺乏勤儉節約和儲蓄意識,會使得過度消費現象更加嚴重。綜上所述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出現自己難以解決的經濟問題,二是會導致心理方面的問題,如“覺得好,非買不可”、“買了東西就興奮”、“明知道亂花錢不好,卻控制不住自己”,成為“購物狂”等。
(二)認知偏差導致大學生過度消費。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富養。現在的95后大學生,大部分家庭教育中存在“全民富二代”的教養方式,家長將“傾其所有”或者盡量滿足孩子要求,為孩子提供的“盡可能好的條件”的教養認知偏差。二是社會大眾媒體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價值觀還處很強可塑性階段,面對直播、視頻、微博、微信等等多媒體信息,也容易受刺激學生出現興奮,向往等,容易導致過度消費。三是通過物質豐富追求精神快樂。某些學生心理自卑、存在無價值感的心理,錯誤把物質豐富當成受人尊重、讓人喜歡的最重要條件、把物質當成衡量感情的標準;對金錢的控制能力不足:沉溺在花錢的快樂中,控制不住。大學生缺乏通過精神培達到精神富足的認知及經驗,導致過多追求物質。
(三)信貸安全風險意識薄弱。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了解到,大學生對信貸并不是特別的敏感,大學生無抵押貸款消費安全意識較弱。大學生對于額外的利息費用并沒有深入了解,甚至大部分人有錯誤認知,如果分期貸款逾期,會產生多少費用等于實際問題。大學生了解信貸消費的優點,但不了解缺點,就容易放松警惕。
三、相關建議
(一)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一是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大學生在消費前,在情緒平靜狀態下,保持冷靜、安定、放松地狀態評估自己的消費是否合理,分析利弊進行理性消費,切忌沖動攀比消費。如果需要信貸消費,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和思維做出的合理判斷與購買決策,必須要深人了解該信用產品的利率、還款期限和使用限制等相關信息是否在自己的接受范圍之內。二是及時調整,積極應對困難。大學生當發現自己有難以抑制的沖動消費時及時尋求親朋好友干預或者心理咨詢干預;如果已經被不良信貸平臺騙錢后,要保持冷靜,及時向家長和老師反饋求助,并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學校加強有關教育。一是通過引導大學生開展正確的自我認知,加強精神追求的價值觀引導,尤其是引導大學生開展追求內在精神快樂滿足,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質豐富帶來的滿足感。二是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心理專業知識,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情緒管理,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三是培養大學生自食其力的獨立意識和開展相關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強調勤儉節約、養成良好儲蓄習慣等行為;四是開展網絡信用消費的教育,通過講座、活動、安全教育等方式引起學生信貸消費警惕。
(三)政府加強監管力度,打擊不良信貸。政府應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信貸消費金融平臺;嚴厲打擊“套路貸”等違法行為,健全網絡監管機制,營造良好網絡信貸消費環境。
結 語
無抵押是一種新型消費形式模式,是未來趨勢。政府應規范無抵押貸款,學校和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消費觀念,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提升,多方面努力才可以真正實現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無抵押貸款消費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秋芹 羅菁 劉順華 巫俊杰.大學生網絡信用消費調查—以湛江市部分高校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 2019(6月中):69-70
[2] 趙鋒 陳陽陽.“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貸消費調查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12):72
[3] 徐藝航 周思遠 承昕熠 李薇 高承佑. 大學生消費及信貸消費調查分析研究[J].時代金融.2020(3):146-147
基金項目:2019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91364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