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最明顯和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協調問題。本文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通過分析城市群現狀,挖掘城市群發展時存在的問題,得到城市群內發展不協調三大原因:產業結構待優化,產業集群布局不合理,交通建設支撐力不足。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如建立新興產業體系,擴大產業鏈規模,建設小時交通圈等。
【關鍵詞】 區域經濟學 發展不協調 長株潭城市群
一、長株潭城市群發展概況
(一)政策提出
“長株潭城市群”,是“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位于中國湖南省中東部,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時任省委書記張春賢在報告中提出了“3+5”城市群戰略。即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中心,1.5小時通勤為半徑,輻射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個省轄市。
(二)城市群發展現狀
1.GDP產值
2019年度,湖南省GDP總量3.97萬億元,增長7.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人均57458元。省會長沙GDP為1.15萬億元,占全省的29.11%。GDP總量過3千億的有岳陽、常德、衡陽和株洲。僅從GDP總量來看,株洲市、湘潭市的GDP與長沙市相差很大,與省內其他非城市群內的城市,如岳陽、常德、衡陽的GDP相比,也有所差距。而岳陽市、常德市增速顯著,GDP產值靠前,這是“3+5”城市群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的良好勢頭。從人均GDP看,長沙、湘潭、株洲三市起到了帶頭作用。
2.產業集群
長株潭城市群目前形成了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生物制藥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制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的特色產業格局,產業集聚初具規模。
3.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群物質空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居民出行和社會產品運輸提供便捷的服務,它通過節約時間、增加通行能力和聚集經濟等作用促進城市群的發展[1]。
去年底,《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18-2019年)》發布,文件里提到啟動“兩軌”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兩軌”工程指“長沙西-湘潭北-株洲西”和“長沙南-株洲西”這兩條軌道快線。此外,三地以零距離換乘為目標,共同推進城際公交建設,并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先鋒站、長沙客運港等交通樞紐,將長沙客運港打造為長株潭湘江水路客運樞紐和南部片區旅游集散中心。
二、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待優化
城市群內各市的產業結構具有較大的同構性,產業地域分工不明顯,比較優勢不突出。具體來看,工業方面,長株潭城市群聚集了湖南省 65% 大中型企業,鋼鐵、有色、化工等資源消耗大、排污量大的產業比重仍然偏高,湘江有色金屬污染、株洲重金屬污染嚴重。粗放式產業發展模式引發的高消耗高污染現象尚未根本改變;服務業方面,長株潭城市群服務業發展滯后,生產性服務業整體集聚程度不高[2]。這說明目前長株潭地區經濟發展更多地是依靠制造業驅動,區域內產業集聚度不高,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的企業和產業群尚未形成,城市群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升級[3]。
(二)產業集群布局不合理
從上文中GDP差距可看出,長沙經濟總量與發展實力處于絕對優勢,株洲和湘潭與其差距十分明顯。從產業結構上分析,三市基本相似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產業發展的同質化問題。在主導產業及發展方向上,長沙選擇工程機械、新材料、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等為優勢產業; 而株洲目前在其實施的工業“1093”行動中同樣將軌道交通、電子信息、新材料等 10 大產業定位為全市重點產業。同時,湘潭市也在全力推進智能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等 1+4 特色產業的發展。
顯而易見,三市主導產業存在較大重合或一致性。經濟實力的非對等性必然影響三市政府公共收入與支出能力,加劇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民生服務領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反過來會制約三市協同意愿和區域整體福祉的增長。同時,由于獨立財政體制的存在,為了發展各自經濟,主導產業發展的同質化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三市在招商引資上的同位競爭,進而分散資源,影響彼此經濟的互補性與協同度[4]。
(三)交通建設支撐力不足
長株潭 3 市之間的通道設施建設緩慢,無法支撐長株潭半小時經濟圈、交通圈的形成。現狀長株潭城際軌道只開通部分區段,長沙與株洲、湘潭之間的聯系均缺乏直接軌道線 ;此外,城市間部分道路雖已貫通,但通而不達,未形成快速交通走廊。交通建設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長沙與其他兩市的公路對外聯系不夠也形成了長株潭城市群內部未能協調發展的部分原因。
綜上,在以長沙為主導的長株潭城市群中,株洲、湘潭實力與長沙相比差距較大。由于產業結構以粗放發展模式的工業為主、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集群布局同質化導致三市同位競爭和浪費資源、緩慢的交通設施建設抑制了三市之間的有效聯系,導致長株潭城市群未能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一)產業結構如何優化
長株潭城市群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未來應以兩型發展為目標,基于綠色經濟的視角建立以“兩型產業”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體系。比如,共同打造旅游產業資源,破除目前各自為主的經營。通過高新技術對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加以改造,同時發展一批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發揮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作用,依托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具有優勢的冶金、汽車制造等產業,構建先進的現代工業體系,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發揮湖南省政府協調機制,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統籌和協調,加強宏觀調控對區域發展的指導和協調,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根據不同城市資源稟賦的優勢,形成城市間不同產業結構的優勢互補[3]。
(二)產業集群布局如何合理化
長株潭城市群各城市間應通過加強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資源要素的區內優化配置,增強區域一體化作用。在長株潭核心區,即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要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產業園、區平臺上推動技術和創新成果向外圍城市擴散,形成城市群產業協作的局面。
另外,各城市要充分發展優勢產業,加強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搶抓“2025 中國制造”、“互聯網+”的戰略機遇,探索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延伸產業鏈的有效途徑,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和城市對外集聚擴散能力的提升[4]。
(三)交通建設如何強化
城市群交通網絡體系建設,要培育更多的交通節點,協調城市間交通建設規劃,要在現有的以長沙為核心的交通網絡基礎上,建設小時交通圈,通過發展城市快速連接通道、城際鐵路,促進城市群交通網絡體系的提質升級和結構優化。在對傳統交通網改造升級的同時,重點加快高等級鐵路網、高等級公路網建設,改變交通系統的區域不平衡性和基礎設施配套的不完善性。加快渝長廈快速鐵路長益常段、呼南高鐵益婁段和常岳九鐵路建設,開拓城市群對外聯系通道,促進城市群與域外城市的聯系。這對于提升城市對外擴散力、集聚力和提高城市群的國內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5]。
四、總結
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中西部重要城市群,在這十幾年的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城市群內部的協調發展問題亟需解決,這不僅影響到城市群內部城市的資源是否有效配置問題,而且對另外5個城市的輻射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希望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集群的布局、強化交通建設等措施,緩解或解決長株潭城市群發展不協調問題。
【參考文獻】
[1] 何丹,殷清眉,楊牡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以長株潭“3+5”城市群為例[J].人文地理,2017,32(06):72-79.
[2] 周國華,陳爐,唐承麗,賀艷華,冉釗.長株潭城市群研究進展與展望[J].經濟地理,2018,38(06):52-61.
[3] 周明生,陳文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的增長效應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8(06):69-78.
[4] 王明,鄭念.城市群內部協同的圈層分化問題研究——基于“環長株潭城市群”的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9(08):87-94.
[5] 魏國恩,朱翔,賀清云.環長株潭城市群空間聯系演變特征與對策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09):1958-1966.
作者簡介:肖燕南(2001—02月—28日) 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