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醫藥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維護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國醫藥產業有藥品研發投入不高的問題,使得醫藥行業整體的市場績效水平不高。因此,本文以2010-2018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醫藥產業藥品的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當期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研發投入滯后1期與企業績效呈很弱的負相關關系,研發投入滯后2期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最后,本文從制藥行業企業和政府兩個角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為我國制藥行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借鑒。
【關鍵詞】 醫藥產業 研發投入 企業績效
一、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醫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醫藥企業通過創新來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擴大市場的占有率。醫藥市場競爭促進企業不斷地加大對產品的創新研發投入,企業力爭通過創新來提高自己的企業績效。醫藥產業是我國近幾年來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朝陽產業對維護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國家和制藥企業對創新研發的重視逐漸在提高,但創新的成果并不突出,大部分產品仍停留在低水平的仿制和技術水平較低的階段,與世界制藥巨頭企業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國醫藥創新不足已阻礙了醫藥制造業的崛起,隨著醫藥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兩票制”推廣以來,大量規模小,研發實力較弱的企業逐步被淘汰。市場激烈的競爭會使得醫藥龍頭企業強者恒強嗎?因此,研究醫藥企業的創新研發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醫藥企業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壯大自己的實力。
醫藥行業自2014年開始進入醫改深水區,伴隨著招標降價等因素,醫藥行業進入調整時期,經歷2015年的陣痛后,從2016年開始醫藥行業逐漸確立了底部,業績開始穩中有升。通過工信部的醫藥工業數據可以看到,醫藥行業整體在政策引導、大健康產業發展、人口結構調整等多重作用下,逐漸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后新的發展周期。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6年1-4月,我國醫藥制造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228億元和利潤總額850.1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0.1%和15。6%。2009年至2011年,我國制藥行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從18.7%攀升至26.5%,但2012年下降到20%左右,此后不斷下降至2015年的約10%。這與我國國民經濟總體近年來遭受的下行壓力相符。受制于醫保控費和藥品招標降價,我國制藥企業面臨著成本上升和藥品售價降低的雙面夾擊,國內市場難以再現往昔的高速增長。制藥企業要擺脫困局、謀求發展,一方面需依靠技術改進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另一方面則要依靠銷售力度增強和銷售渠道擴展。
伴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研發投入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研發投入究竟能否促進企業績效最終提升及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的程度一直是困擾企業管理者的難題。一方面,研發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研發能否成功、成果如何衡量是一大問題;另一方面,研發投入屬于前期支出,成果的顯現往往具有滯后性,資金、時間、人力成本等都是企業要考慮的問題。國內外學者關于研發投入與企業經營績效關系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例如: Klette(1996)利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證明了研發活動對企業生產效率呈顯著正向影響。Libik(1969)研究得出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價值的增加之間線性關系十分顯著。Hsieh等(2003)選取美國1975-1996年醫藥和化學業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企業研發投入的獲利大于固定資產投資的獲利。Aboody,Lev(1999)對美國化工行業進行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具有長達7年的滯后效應影響。
二、數據及模型的建立
2.1 數據來源。本文的樣本數據來自于Wind數據庫,采用滬深股票中的證監會行業分類法,獲取了2010-2018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數據,并作如下剔除:第一,公司的研發投入和其他與相關研究的數據缺失過多的企業,第二,在此期間退市的公司,第三,在此期間剛上市的企業,以保證企業在此期間數據的連續性。最后文章的研究涉及到125家醫藥上市公司。
2.2 變量的選取。本文選取營業凈利率(OPR)來表示企業績效。選取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即研發支出/營業收入(RDI)來衡量企業的研發投入。選取了一些可能會對被解釋變量產生影響的變量作為該模型的控制變量。具體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本結構(LEV)、現金持有水平(CHI)。
2.3 建模。根據前面的理論模型,本文建立如下的數據模型。其中,β是待估參數,是隨機擾動項,各變量含義見表2。計量模型如下:
2.4數據回歸分析。
本文使用STSTA12.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對125家醫藥上市公司所構建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從表4-3可以看出,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當期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研發投入滯后1期與企業績效呈很弱的負相關關系,研發投入滯后2期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作為控制變量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呈顯著負相關,企業規模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現金持有水平與企業績效呈不顯著相關關系。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3.1 結論
3.1.1 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當期與企業績效顯著負相關。研發投入本身作為以企業技術進步為導向的投入,屬于企業當期開支的一部分,且一般不能當期見效。從管理會計的角度看,研發投入當期對企業績效來說是負面的。此外,我國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企業對于市場份額的爭奪十分緊張。很多醫藥企業沒有時間和精力放在短期不能見效且需要大量持續性資金投入的研發上,而更多關注營銷的拓展、企業的運營等方面。故從我國制藥企業整體上來說,研發投入對于其經營績效是負面的。
3.1.2 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存在滯后的顯著正向影響,且滯后期為2期。雖然研發投入當期一般不能對企業績效產生促進作用,甚至是企業的負擔,但從長遠來看,若企業研發成功,即研發投入轉化為成果,就能顯著增強企業競爭力。企業有了新工藝或新產品,就能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占領,從而促進經營績效的提升。
3.2 政策建議
3.2.1 通過并購整合拓寬渠道資源,做大做強。基于我國醫藥企業小、散、多的特點和行業集中度低的現狀,加強橫向并購擴大規模是醫藥企業提高經營績效的有效途徑。我國目前有醫藥制造企業7,000多家,大部分企業的年銷售額不到1個億,可通過并購整合,淘汰一批沒有特色的中小型公司,將有一定特色但規模不大的醫藥企業整合起來,著力在中國塑造出有真正競爭力的醫藥強者。
3.2.2 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增強研發實力。企業研發活動所帶來的各種技術創新可以使競爭對手難以模仿,以制造更高高的進入阻礙,從而更好地保護自身已己有的市場份額,為企業帶來更多經濟利益。并且,新技術、新工藝可為企業帶來更長時間的持續盈利。因此醫藥企業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尤其對于我國制藥行業上市公司來說,在行業普遍缺乏創新、業務拓展有限或受阻的情況下,大量的研發支出支持是獲得長足發展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Z Grilichs,J Mairesse,1982.Comparii^productivity growth:An exploration of French and U.S. industrial and firm dat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1(1):89-119.
[2] G libik,1969.TTie Economic Asessment of Research and Devolopment.Management Science,16(1):33-66.
[3] M Hirschey,JJ Weygandt,1985.Amortiztion Policy for Advertising and Research and Devetlopment Expenditur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1(3):326-335.
[4] D Aboody,B Lev,1999.The Value Relevance of Intanibles:Yhe Case of Software Capitliz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6(2):161-191.
作者簡介:李磊(199606-) 男,漢,湖北潛江,在讀研究生,單位:廣東財經大學,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