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真學習了十九大報告以后,“文化自信”這四個字使我感觸頗深。總書記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文化疏淺的社會是晦澀無光的,是病態扭曲的,猶如無根之木,水中浮萍。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作出許多深刻闡述。沒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傳播和弘揚的步履會變得底氣不夠,無力而虛浮。
文化自信,說到底是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危難之時,文化的強大足以支撐這個民族劫后重生的全部精神能量促進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提倡文化自信的最本質的立腳點。提倡文化自信應意識到承前啟后的重要影響,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時代新興文化的接軌融合。在當今世界,文化問題不僅局限于學術的范圍,更是國家政治。文化是國家和民族認同的精神黏合劑,失去文化認同,就無法擁有真正的國家和民族認同,就不能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上失去自主發言的能力,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載民族精神的載體,沒有優秀民族文化支撐,就不可能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凝聚;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徑,一個民族沒有文化的繼承和壯大,必定走向衰敗。
作為一名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研究生,下面,我結合自己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事情,談一談關于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的看法。
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我們首先要在堅定自身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上入手,其目標和結果都應針對下一代文化主體其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的培養和造就工作。
第一,更加深度的詮釋中華文化,追根溯源。
我們的文化自信,既不是夜郎自大的吹噓,更不是目中無人的張狂。而應該成為一種靜水流深的內存于心、于行可見的文化屬性。在返本還源中,把自己深深地扎在中華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去粗取精,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文化修養。知曉自身根本的同時,要更加實際地學習中華民族文化,追問各種文化現象后面的本質,領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可貴之處。在翻閱書籍的時候,常常想想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中華文化?
學習的時候,我們總是貪功冒進,急于求成。快節奏的生活,是我們忘記事物本身的被賦予的意義正是文化的細微感觸。 若是將文化一手丟開,許多事物就喪失了它獨有的意蘊和情感。因此,深化中華民族文化內在包含的文化精神財富是發展文化自信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
第二,提升文化認同感,做中國風的繼承者。
文化認同感不是尊己卑人,也不是一味地合眼摸象。認同感是堅定而含蓄的,它不是急急呼喊的口號,也不是強加于人的蠻橫行徑。我們要批判包容地看待和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在中國文化特有的風華中,卻也能夠有開放的胸懷去領略他國文化的美好。一個能夠堅守文化自信的人,絕不會是一個褊狹固執的極端主義者。他們有著開放的文化胸襟,尊重愛惜自己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積極接受世界文化交流,客觀理性地評價和學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我們在不斷深化中華民族文化在中國發展和世界文化之林的寶貴價值認識,更要平等謙虛地學習他國的文化的精華所在,理智看待他國文化的情況。實事求是地承認和批判中華民族文化中留存的不足和陋習,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中,給中華民族文化凈化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難能可貴,從容應對來自外界的質疑和批評,機敏回應不同聲音提出的尖銳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體現在,中國人民日益富足,充滿幸福的生活中。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價值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今天,仍然是經得起歷史的淬煉,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的。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形勢總是千變萬化。一個優秀的民族,能夠穩步發展在國際重要地位中站穩腳跟,除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依仗于傳承千年的寶貴文化提供的滋養和源源不斷的澆灌。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人,請堅定文化自信,承擔新時代新青年的使命,在青春蝶變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天拓地,將中華民族文化歷代傳承,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李嘉寧(1995.2-),女,漢,遼寧沈陽人,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