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商是人們智商的外化,能力的體現。其培養可嘗試深度自我解讀含義、快速學習知識并嘗試創新、問題驅動創造求解和動手創造獲得真知等幾種學習方法。
【關鍵詞】 自我解讀 知識與創新 問題驅動 動手創造
創商即創造商數,是人的智商的外化,是人們智商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轉化能力體現。創商的培養是個漸進過程,下面深度解讀含義、高效學習知識、驅動問題解決和動手創造真知幾種學習方法,可以嘗試創商的培養。
一、自我解讀——深度思考,建立模型
自我解讀是指人們通過積極解讀學習內容來加深理解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思維往深處想,完整理解原文含義,要善于利用其他表達形式如數學推導、文字說明和圖像表格來加深理解。自我解讀是為了透徹理解知識單元,就要做到:認識、閱讀的目的是在頭腦中構建真實世界;將說明信息與已知事物聯系起來;把語言帶入到邏輯通暢的思維模型中去;及時檢測思維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邏輯漏洞。如何運用自我解讀促進學習:一要盡量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二要更強調如何、為何,而非何時、何處、何事,三要盡量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自我解讀能產生較好的效果:能對從未見過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判斷推理;能更加有效地學習與之相關的信息;注重建立思維模型,既能保證記憶效果,又能促進靈活理解,有益創造能力的孵化。
如何培養自我解讀能力,一是讓學習者構建完善的思維模型。二是運用自我解讀的策略與技巧:核對理解、轉述表達、詳盡闡述、邏輯推理、預測下文及為上下文建立聯系。它能解決的學習問題:學習者無法意識到的自誤,學生的預期與實際相差甚遠,學習者記不住的內容和忽略文章關鍵點等。培養自我解讀能力的成功范例,如以說明型材料為學習內容,要求把閱讀材料和已學內容結合;如以步驟型材料為學習內容,要求明白每步內容的目的。
二、知識與創新——高效學習,開放創新
對既有知識或技能的邏輯關系梳理越清楚,認識就會更深入,借助“已學會”知識去解讀分析新信息,學習效率會越高,效果會更好。而利用“后習得”的知識可以打開想象空間,這其中強調以效率為目標的培養至為重要。掌握的新知識——與舊知識密切結合,持續保持輸入狀態,這樣容易上手并內化于心,就能帶來高效的知識學習,就能提高解讀新信息的能力。它是新手成為專家的標志。高效學習的培養還包括:觀察、閱讀,或聆聽最優解決方案與理論,對原理運行方式及應用條件形成具體的認知,強調限時解決問題,了解同一問題的多樣化表達,改進解決問題方式,感受圓滿完成任務帶來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人們獲得高效知識的不二法門就是反復練習。如對考試內容多次練習,知識已成有效儲備,當面對同類問題時,就能在有限時間給出正確答案,可以把復雜問題轉化成解決方案。高效知識及常規技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可發揮到極至。但它也可能限制思維的擴展,為此,首先需要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即興趣。作用一是有助高效掌握海量知識,二是從中提取自己喜歡的關聯知識,三是深化與生俱來的探索發現能力,以及感受創造的喜悅。其次需要培養探索任務的能力,即創新。它支持跨學科融匯與協作,運用更開放、更靈活的思考方式和開放心態,調整學習新方法,直至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
三、問題驅動——問題導向,創造求解
問題驅動是指圍繞以解決問題為而展開求知創造的學習方法。它源于好奇心的驅使,通常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總會動用時間、精力、金錢等去追根問底,對探索問題的答案也能保持長久記憶;還源于解決復雜問題的機制,可以采用層次豐富、耐人尋味的問題漸次展開,逐步解決問題并提高其能力。如何用此促進學習:一是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良好的問題一般具備清晰的目標及實現步驟或規則。學習者要在內心形成“我確實需要”的意識;要根據內容量身訂制出引人入勝的問題。二是教師要擔當指導教練角色。幫助學生搜尋、評估和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讓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三是要對提問過程提供輔助支持。把解決問題的理想流程,用簡易明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問題驅動學習的優勢在處理應用型問題方面尤為突出,表現出創新意識。
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時,注意規避客觀存在的陷井:學習者已知大量信息,卻看不出信息與問題間的相關性;缺少有效應對復雜問題的方法策略;不會自己定義問題,提出問題。提出高質量問題的范例,如科學博物館不僅為參觀者提供豐富的實驗材料,其講解員還會引導參觀者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再如醫學院培養方案就是圍繞患者的診斷案例來組織課程的。
四、動手創造——興趣孵創造,實踐出真知
動手創造是自主創作可與人分享成果的學習方法。其原理:一是創造自主性的運行機理可以應證。人們學習相關的策略與方法,促進增加生產動能和勞動成果,通過戰勝新的挑戰,產生學習的滿足感,同時產生新的需求和想法,激發制定更高的目標,對預期目標和反饋信息進行整合調適,最終創造并分享自己的成果,獲得同道或社會承認而產生成就感,獲得創造心理和創造成果的雙豐收,為下一輪創造積蓄力量。二是培養生存所需的興趣愛好的最好表征。人們喜歡學習是因為學習可以帶來樂趣,而動手創造正好提供了學習過程與勞動成果很好的接合,動手創造既是興趣愛好,也是生存需要。
如何通過動手創造來促進學習:一是學習工具容易獲取,二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反饋與借鑒所獲的經驗,三是能搜尋充足的學習資源。運用動手創造帶來的益處是,增加實踐知識,提高興趣和認同,培養應對失敗的心態。如何培養動手創造的能力:在適當的學習資源與學習群體的配合下,人的情境興趣如能進化成個人興趣,就會進到良性循環中提升。動手創造應避免的問題,一是學習條件不夠完善,二是創造過程高度情境化,無法廣泛應用。可以借鑒好的范例,搭建實用模型,引出相關課程;設立興趣社團,創制關聯項目及作品;創建分享平臺,學習和設計者可相互評鑒并提建議。
作者簡介:羅興社(1962-),男,漢,四川岳池,副研究館員,本科,單位:攀枝花學院,研究方向:教學理論、圖情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