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揚馬克思科技創新觀以及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關于科技創新論述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加速科技人才的培養開發、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原創能。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科技創新問題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創造性地將科技創新觀融入我國科技事業及五大發展理念的偉大實踐中,為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 科技 人才 創新 建設
一、習近平科技創新觀的背景
習近平同志的科技創新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科技創新的論述為基礎。馬克思指出,如果要建造一條通往無限未來的道路,那么這條道路的基礎一定是“創新”,“什么才能稱為真正的創造呢?只有人的活動才能稱為真正的創造,因為只有人才可以通過學習、觀察、總結等等創造性的活動發明出原來并不存在的物體?!?/p>
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開發
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習近平認為科技創新活動離不開“人”這個實施主體。人才是科技創新系統中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活的要素”。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綜合國力的競爭表面看上是國家經濟實力的競爭,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國家間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放在首要位置的資源之一,也成為評判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誰能用更為高效的方式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更多的資源和更大戰略優勢?!彼J為要做到人才尋覓的“求賢若渴”,人才發現的“如獲至寶”,人才舉薦的“不拘一格”,人才使用的“各盡其能”。
我國在科技領域迫切需要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智力和人才儲備。他著重強調:“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可以帶動停滯發展的企業,人才可以創造新的社會產業,一流的人才更是可以掌控科技創新的主導權。人才作為創新基礎,驅動著社會向前發展?!薄拔覈趧撔碌缆飞喜粩嗯嘤碌娜瞬拧l現新的人才、吸引新的人才,而且不斷完善國家的人才政策,才可以在科技創新的 方面走在世界前面。” 關于青年人才方面,習近平認為,“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眲撔轮饕膩碓春拖M褪浅錆M激情仿佛初生太陽一般的年輕人才。他認為青年科技人才應該具備科學精神、重視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應該有超越前輩的勇氣。年輕人剛闖敢做,思想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富有創新的潛力。
三、科技創新體制的深化改革
科技創新已經當前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要真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在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重點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放手讓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發揮它的潛藏能量”。習近平指出,“為了提高科技資經投入的效率,我們應加強科研系統的構建,給予系統充分的人才、資金和設備,發揮科研系統的最大作用”?!耙汛蚱瓶萍嫁D化為經濟的障礙作為重點,優化創新政策方面的援助,加強創新評價體系。要優先讓經濟形式轉化出更多的科技相關的增長點,突破限制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可再生發展的桎梏,增強各類尖端和前沿創新科技的交叉布局”;“要用最恰當的方式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才對于科技創新的渴望,尊重他們做出的科技成果,努力構建出敢于創新、勇于創新、鼓舞成功、包容失敗的科學創新氛圍”。
對于科技成果無法順利快速轉化成為經濟效益的問題,習近平指出,“在我國,有時會發現創新成果已經出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當很多人想把成果轉化的創新產品發布出來時總會遇到體制的重重障礙。就像跑步接力賽一樣,上一棒已經跑到了交接點,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卻失去了的目標,所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如果說科技創新像是一顆即將發射的火箭,那么改革就是點燃火箭的引子,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盡善盡美的引子,這樣火箭在升空時才不會發生故障且全速的發射出去”。
總結
習近平科技創新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科技創新觀的進一步延伸。習近平抓住了“中國如何發展?”這一基本命題,提出了我國深化科技創新改革的方向和路徑。習近平的科技創新觀抓住了時代脈搏,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創新自覺。習近平的科技創新觀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臂膀,指明了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我國科技創新的目標、使命與道路。習近平從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指出了科技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及其解決路徑,強調只有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動力,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堅實的后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10.
[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學習出版社,中共中央宣傳部,2014.
[3] 習近平科技強國思想探略[J].黃濤,郭愷茗.科協論壇.2018(01).
[4] 論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J].楊玲.前沿.2014(Z8)
[5] 鄧小平與習近平科技思想比較研究[D].李梓.渤海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王亞楠(1995),女,在讀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學,610000,生態環境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