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女權的目的是建構女性情誼的社會關系網,譜寫女性組織動員力的現代理論。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女權主義的基本主張就是追求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人人平等自由,不該因性別的不同而遭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和不公。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平等導致的社會矛盾愈發突出,女性也開始不斷在不同領域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權利。
【關鍵詞】 認識 評價 女權主義
一、女權主義的溯源
從女權主義的起源來看,女權主義運動在西方社會興起,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歐洲社會的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紀前,英國的已婚婦女基本談不上有何權利,就如英國基督教會的觀念:“女人的意志應服從男子,男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說,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離開了男人,她既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也干不成任何事。男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她應把男人當作主人來侍奉,她應畏懼男人,服從和臣服于男人。在此背景下,英國爆發了較早的為女性合法參政權抗爭的運動,大量婦女走上街頭,誓死要求與男性同等的參政權。
從女權主義的社會認知來看,女性主義又稱女權主義、婦女解放、性別平權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于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二、女權主義的主要流派
最早“稱霸”的女權主義,是自由主義女權,其基本主張是要求機會平等,然而自由主義女權的好景并不長,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其短板逐漸暴露,女性在追求機會平等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機會的平等默認了結果的不平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了男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事實。因此女性們開始對自由主義女權不滿,討伐聲不絕于耳。
在這樣的背景下,激進女權主義應運而生,她們以結果的平等為導向,以女性被迫害為前提假設,向社會提出特權訴求。激進女權主義認為自由主義女權是向男權的妥協,特權與平權是水火不容的概念,這也是自由主義女權和激進主義女權的主要爭論點。一派依靠普適性的先進理念,另一派則依靠強大的輿論和龐大的女性市場。
出來做和事佬的,是后現代主義女權。這個流派試圖中和兩派矛盾,認為機會的平等和結果的平等都是平等。這套包容性很強的理論認為自由主義女權和激進主義女權都是對的,問題在于個體的選擇。這種承認個體差異的理論似乎可以在理論上統治所有流派。然而,正是這種寬容直接導致了女權主義女性市場的流失,既然做什么都對,那么伸張女權就沒有任何意義。導致后現代主義女權不僅沒有被其他流派待見,還被眾路人馬群起攻之,以至于半路夭折。
當今的女權架構,是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分治天下的時代。如今的女權體系,是自由主義女權負責前臺門臉,理論營銷;激進主義女權坐鎮后方,收攏女性市場,兩方分工明確,共同領導,雖互不相服,但互相依存。這種微妙的關系已然達到平衡,成為當今女權架構的基礎。
三、女權主義的本質
女權主義就是一種概念,是為受剝削和壓迫的女性爭取權利的概念,是人權的基本理念。女權主義從一開始就只是想爭取一個前提為“人”的女性,比如作為人的基本尊嚴,不被當作物品或財產,作為社會一員,參與政治討論等等。
女權主義的真正內核是,女性是否能在在內心深處感到真正的獨立平等自由、是否能夠無壓力地在多種選擇中,遵從內心的真實愿望做出選擇,而非社會主流及他人的愿景,是否不會因為選擇婚姻被扣上偽女權而選擇獨身、是否不會因為懼怕輿論壓力而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被迫結婚。女權主義說到底,就是不被性別的框架束縛個人的野心,讓男人女人都得以擺脫社會定義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約束,不讓行動被性別拖累,敢于追求更寬廣的天地。
值得主義的是,在追求女權主義的過程中往往會催生極端女權主義的存在。極端女權主義的本質就是就是“只爭取權利,而不落實義務”。有些女權叫囂著要平權,其實是想爭奪特權。例如,男卑女尊的家庭地位、女人享有更寬松的配偶權、女人享有更多的公共資源、女人想要更多的尊嚴。今天的女性不但并沒有更好的履行責任,反倒是把自私貪婪當成榮耀,把取悅自己成為唯一的信條。拒絕履行任何女性的責任。而且,她們更加理直氣壯的關注生活中的瑣碎事物,并且以此為榮。
極端女權主義特別熱衷借助這樣的邏輯來實證自己的合理性。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婚戀觀”和“婚戀秩序”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回事。因為,觀念無論講得多么正,回到秩序上就會瞬間扯成兩張皮。
【參考文獻】
[1] 《女權主義簡史》。瑪格麗特 · 沃特斯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11-1.
[2] 徐瓊.基于女權主義思想的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解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112-113.
[3] 王倩.女權社會主義對當代女性發展的現實意義[J].法制與社會,2019(21):232-233.
[4] 楊廣承,劉中亮.淺析西方女權主義對中國女性發展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9(07):131-132.
[5] 周紹雪。女權主義運動:歷史與理論的演講邏輯[J].湖南社會科學,2009,No,229,137-146.
作者簡介:王麗瑩(1995-)女,山東壽光,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