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刑事法律制度應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面向實踐,不斷總結經驗繼承和發展優良刑事法治思想,研讀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建設時期關于刑事法治方面的理論和分析具體實踐做法,提煉總結毛澤東刑事法治思想的精華部分,對于進一步建設現代法治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毛澤東 刑事法治 依法治國
毛澤東同志一生的革命實踐和思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最寶貴的財富。盡管基于當時的歷史原因和革命環境,有許多立法工作未能順利進行,但仍留下的經驗做法對于現代法治社會仍有重大意義。
一、關于作風建設:堅決反腐,堅守初心,廉潔清正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嚴治黨、廉潔清正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政權建設的基本方針。
(一)思想基礎。1931年至1934年,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制定了一批新法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關于懲治貪污浪費的訓令》中:凡蘇維埃機關、國營企業及公共團體的工作人員利用自己的地位貪污公款、以圖私利者都應視情節定罪處理。1941年制定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強調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
毛澤東同志對黨內腐敗的危害始終保持高度警覺,他多次告誡全黨要警惕黨內腐敗、政權腐敗,防止和平演變,要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加強廉政建設,“拒腐蝕、永不沾”。針對黨內滋生的居功自傲、貪圖享樂、腐化墮落現象,毛澤東同志提出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
(二)實踐基礎。毛澤東同志親自參與、決定處理一些影響重大的黨政成員,乃至高級領導干部犯罪案件。1940年指出:要消滅任何機關團體都能捉人的混亂現象,規定除軍隊在戰斗時間以外,只有政府司法機關和治安機關才有逮捕犯人的權力,以建立抗日的革命秩序。1951年毛澤東同志親自處決劉青山及書記張子善犯罪案件,也就是“開國第一貪腐案”。從嚴治黨以保持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純真本色、加強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堅決反腐反貪建設、堅持廉潔清正的思想在中國現代法治建設中得到更進一步的認可與貫徹。
在刑事法律領域上,對貪污腐敗和公職人員濫用權力的各類罪名的規定詳細具體,刑事訴訟法規定了針對外逃貪官財產的特別沒收程序,2018年新增了針對外逃貪官刑事責任認定的缺席審判程序,實現對腐敗人員的財產與人身雙重追責,為反腐敗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效地減少和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保持公權力行使的廉潔性。
二、關于刑事定罪:重證據、輕口供,嚴禁刑訊逼供
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提出“堅決地廢止肉刑”。1943,年毛澤東同志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審查干部的決定》中,系統總結了肅反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著名的九條方針。1951年,毛澤東同志關于“三反”、“五反”斗爭的指示中提出:均不得采用肉刑逼供方法。”1955年,中共中央關于肅反工作的指示中又一次強調:“分清是非輕重,根本的辦法是依靠證據。用逼供、誘供等錯誤辦法取得的口供,是一文不值,完全不足憑信的。”在今天新形勢下,毛澤東同志這一思想對于我們實施依法治國方略,轉變執法觀念仍然有意義。
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刑訊逼供。《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對于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關于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從偵查、起訴、辯護、審判等方面、環節明確非法證據的認定標準和排出程序,切實防范冤假錯案產生。“準確懲罰犯罪、切實保障人權、促進司法公正”為宗旨,對偵查、起訴、辯護、審判等工作提出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有助于促使辦案人員嚴格依法收集、審查和運用證據。
三、關于法制建設:加強法治,嚴格執法,依法治國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全局出發,開辟出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等。
而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同志也十分重視法治建設。1954年,他親自領導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為建立和健全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做出了巨大貢獻。1957年,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專門講了法制問題:“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壞革命的法制。法制要遵守,要按照法律辦事,不等于束手束腳。”同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的方針,肅反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
從歷史回顧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每一個新進展,都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新飛躍,無論是新中國時期毛澤東同志對于法治建設秉持的原則與觀念,還是當代中國的各項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南。
四、結語
綜上,毛澤東同志的系列刑事法治思想,雖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針對特定的問題提出的,但他所概括的方針、原則、他所闡發的思想理論,具有普遍意義。在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對于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我們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積極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毛澤東著, 1977.
[2] 毛澤東精神[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7.
[3] 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M]. 法律出版社,公丕祥,2012
[4] 刑事訴訟法(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陳光中,2016.
[5] 姚治.毛澤東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8.
[6] 薛劍符.毛澤東法治思想的時代特征[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32(05):24-30.
[7] 呂清華,王朋,林小敏.毛澤東法治思想在新形勢下的時代價值[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4).
作者簡介:丁紅嬌(1997-),女,漢族,貴州盤州,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227,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