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新時代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以及三觀的塑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與主渠道地位并不相稱,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落地課程教學內容,變革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魅力,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從而真正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課堂教學”傾向,并對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認認真真講好每一堂課”[2]的要求。會后,教育部黨組提出,“要打一場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思政課建設作為檢驗高校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成效的試金石。”[3]并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現狀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與這個主渠道的地位并不相稱,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是擺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落地課程教學內容
習總書記強調,“課堂學習更具基礎性和系統性”。高校要履行人才培養的職責,“首先教師要回歸課堂、用足用好課堂”,而用好課堂關鍵在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在遵循教材理論的同時,將內容盡量生活化、生動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被教育者學以致用,那么,如果把抽象的理論內容落地到與被教育者關心和感興趣的內容上,就可以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過于突出理論性的教學狀態,使其更加生活化,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同時,落地教學內容要以教材為綱領,促進教材體系向實際教學體系的轉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成理論閱讀課,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對時事政治、新聞熱點的學習,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并經常議論的話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有的放矢地去通過興趣引領教學。
二、變革課堂教學方法
“當前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增強的特征鮮明,渴望表達個人思想、展現自我的愿望強烈,對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信息具有較高的關注度,但主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待加強,‘教育方式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 [4]可見,變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迫在眉睫。首先,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下大功夫,找出適合學生自學的基礎知識布置為前置作業,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夠實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其次,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在課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攻克重難點問題,用先學后教的方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再利用朋輩講授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抬頭率”;最后,突破陳規打造交互式、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分組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以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課程參與度。
三、提升教師教學魅力
教師的教學魅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而教師的語言魅力則是提升教學魅力的必勝法寶。正如習總書記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用“擼起袖子加油干”來詮釋實干精神,平易近人卻寓意深遠,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個人的教學魅力,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自主提高的同時,相關部門在行政和學術方面的支持也同樣重要。首先,高校要加強教師培養力度,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養試點,提升教師的總體水平;其次,健全教師隊伍的管理和考評機制,從學科認同上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多的歸屬感,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后,邀請各行業的優秀人才和領導干部走上講臺,發揮他們的閱歷優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注入新鮮血液。教師自我提升的主觀能動性和高校行政部門在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缺一不可,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提升教師的教學魅力,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重新煥發活力。
四、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中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6]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會發現自身的不足與困惑,因此,教學是一個相互作用和相互提高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過于強大,很多時候都是教師在講,而學生根本沒有融入到教師的思路和節奏中去,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而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要以教師的正確引導為保障,師生通過雙向良性互動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進行教學,“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同時,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師生兩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應該是一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課堂,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進步,促進教學相長,把黨和國家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2][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答記者問[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4-5.
[4]沈壯海,段立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及其發揮——基于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5(10):17-22.
[5]王夢鷗注譯,王云五主編:《禮記今注今譯》 (古籍今注今譯系列),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系遼寧何氏醫學院思政教研室主任韓冰的《習總書記重要論述指導下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主渠道作用研究》,2020年沈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專項課題,課題號SDSZ-2020-040。
作者簡介:
宋艷冰,1987年12月24日,遼寧省沈陽市人,碩士研究生,遼寧何氏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