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柳 吳耀持 鄔冬梅 徐春蘭 彭雷
(1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714)
(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 200233)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時,一些外力或全部破裂纖維環,髓核和軟骨終板向外伸出的,竇椎神經受到刺激后引起的一系列癥狀。該病多數發生于30~50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段幾乎達到了80%,男性多于女性。發病部位為下腰椎間盤,其發病率約占總發病率的98%,其中,第四至第五椎體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大約有60%,接下來是第五腰椎與第一骶椎之間的椎間盤突出。采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針推傷科主任吳耀持教授的團隊所創的電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3例,與普通針刺治療63例比較,報告如下。
2019年1—12月,選取門診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6例。將患者按照隨機法分為兩組:干預組患者63例,男性34例,女性29例,平均年齡52±8歲,平均病程3.08±0.21年;對照組患者63例,男性3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50±9歲,平均病程3.22±0.13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癥參考的診斷標準來自于“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有腰椎外傷、慢性勞損或寒濕病史。多有慢性腰痛史;(2)中青年經常發生;(3)腰部和下肢發生腰痛,腹壓升高,如咳嗽或噴嚏時疼痛增加;(4)脊柱側凸、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疾病部位椎體壓痛、下肢輻射、腰椎運動受限;(5)下肢后外側超敏反應或麻木,還可能出現肌肉萎縮。或出現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消失;(6)X-射線,CT和MRI所示:脊柱有側彎現象,腰椎前凸不顯著,椎間盤可變窄,相鄰處骨贅增生。CT和MRI能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具體部位和嚴重程度。
1.2.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上海市中醫證候診療常規”:(1)瘀血型:腰腿刺痛,痛有固定之處,晝輕夜重,腰部僵硬,俯仰與左右活動受限,疼痛不喜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脈弦緊或弦澀。(2)寒濕型:腰腿部位冷痛重著,活動不靈活,靜臥但痛不減,寒冷刺激后和雨天更甚,肢涼。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或濡緩。(3)濕熱型:腰部疼痛,腿軟無力,疼痛燒灼感,遇熱天或雨天痛增,活動后痛減,惡熱口干,小便短澀且赤。舌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4)肝腎虧虛型: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勞累更甚,靜臥痛減,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偏陽虛者,面色蒼白,手足不溫,氣短懶言,腰腿冷,或者有陽痿,婦女帶下清晰,舌質淡,苔薄,脈沉細,偏陰虛者,咽干口燥,面色潮紅,全身不適,煩躁,失眠,多夢或者有遺精,婦女帶下,色黃味臭,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數。
(1)符合上述明確診斷的患者(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能積極配合中心醫師安排。
(1)不在以上納入標準之列的患者。(2)肝病活動期、肝腎功能差、惡性腫瘤患者。(3)合并有嚴重心衰、呼衰等。(4)患者有中度至嚴重的骨質疏松癥。(5)脊柱結核、腫瘤和脊柱關節強直患者。(6)CT表現為髓核游離、骨化或漂浮骨量存在、或椎管內重度狹窄及后縱韌帶鈣化。(7)孕婦。(8)有鞍區麻木及二便功能障礙等馬尾神經受壓癥狀者。
取穴基本穴:十七椎、腰陽關、環跳、陽陵泉。
辯證取穴:血瘀型加膈俞穴;寒濕型加合谷穴;濕熱型加陽陵泉穴;肝腎虧虛型加三陰交穴。
操作:囑患者取俯臥位、側臥位均可,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運用爪切和夾持進針法,深度為1~2.5寸左右,捻轉補瀉每次每穴兩分鐘,以麻電感為要求,其中針刺環跳穴時,針尖朝外生殖器方向。使用G6805-Ⅱ型電針治療儀,產自上海高新醫療器械公司,其標準號為:Q、CYBV24-2000,注冊號為:滬藥管械(準)字2001第2260532,調至連續波型,頻率為4.0Hz,電流強度:2mA。每次留針20min,每日進行1次治療,1個療程為10次,共兩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
給予普通針刺療法,取穴及療程均與治療組相同。
腰部疼痛評分法采用日本骨科學會的評分法(JOA),對患者出現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和膀胱功能4個方面來評定,總分0~29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功能障礙越嚴重。
根據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其分為治愈:腰痛消失,腰部活動自如;好轉:腰痛基本消失,勞累后略有酸脹不適腰部活動功能正常;功能改善。未愈:腰痛無明顯緩解,腰部活動仍有障礙。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1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VAS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JOA評分比較,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P干預組 63 10.25±3.06 22.41±2.131)2) <0.05對照組 63 10.34±2.94 18.68±2.421) <0.05 P>0.05 <0.05
3.4.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7%,對照組為76.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腰痛”或“腰腿痛”、“痹癥”范疇,其病因與外力損傷、風寒濕邪侵襲、勞損、體虛等因素有關,其發病機制概括為:一是因虛而致此病:因腎主骨、肝主筋、筋附骨。中年以上,肝腎逐漸衰退,腎虛則骨失所養,肝虛則筋失滋榮,加上外傷及風寒濕邪入侵及外傷瘀血留滯,經絡不暢,氣血不通,臟腑失營,久而久之導致肝腎兩虧。二是以實為標,主要是風寒濕邪及外傷瘀血。虛實交織,久則骨失濡養而致病。此外,寒濕之邪最易傷及腎臟,寒濕在內,久久留舍,骨失所養,則骨質變形,節攣筋縮而致病。
基本穴中,十七椎,出自于《千金翼方》,《類經圖翼》把它列作奇穴,腰陽關出自《素問·骨空論》,別名脊陽關,背陽關,屬督脈,這兩個穴位均為主治腰骶痛、腿痛,具有強督脈之陽和疏通經絡的作用。另外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還選取了環跳和陽陵泉,環跳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樞中,髀樞,髕骨,髖骨,分中,髀厭,屬足少陽膽經,是足少陽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及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也是八會穴之筋會。
電針結合了針刺和電的雙重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結合針刺和電刺激的雙重效應,臨床上經常用于治療腰突癥。電針可以在鎮痛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通過激發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機制,從而促進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使疼痛顯著減緩。在普通針刺的基礎上增加局部電刺激,能使腰骶部關節周圍的肌肉有節律的收縮,類似泵的原理,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最終改善疼痛,緩解癥狀。
綜上,電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非常顯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