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艷
(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
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內科十分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咳痰、反復咳嗽(有的患者會伴有喘息)。該病的成因很多,其中最多見的原因有:過敏、空氣污染、冷空氣以及吸煙,患病后易于反復,甚至會伴隨有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臟病和阻塞性肺氣腫,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據相關研究報道,慢性支氣管炎疾病在我國國內的發病率大約為4%左右。旨在通過兩種治療方法的對比,進一步探討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選82例本院呼吸內科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1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42.24±6.28)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為20~63歲,平均年齡(43.25±6.27)歲。全部患者病程2~11年,平均病程為(6.48±2.04)年。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要求,均接受建議戒除接觸煙酒,均有良好的服藥依從性。排除嚴重心功能不全、藥物過敏史、長期酗酒或濫用藥物、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未滿18周歲、心臟疾病引起的咳嗽、不愿意定期復查、不接受出院隨訪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患者給予止咳平喘、解痙、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1.2.2 研究組進行呼吸內科規范治療,具體方法是:借助肺功能檢查和胸部CT檢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排除因肺病、心臟病引起的喘息、咳嗽以及咳痰等,避免誤診;對患者的致病菌進行確認,根據病菌的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對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應首先明確其程度,然后根據相關治療指南進行規范化干預;加強合理用藥,嚴格控制用藥的種類和劑量,并嚴密監測患者的體征和癥狀,及時合理地調整治療方案;加強健康教育,叮囑患者規范生活習慣,嚴格禁煙禁酒,遠離污染源;患者康復出院后強化隨訪觀察。
對兩組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
有效、顯效和無效。有效:生命體征各指標狀況明顯改善,部分肺部病灶消除;顯效:生命體征各指標狀況恢復正常,肺部病灶消除;無效:生命體征各指標狀況無改善,病情更為嚴重。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10%。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07%,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由于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常常容易被誤診為心肺疾病,所以,正確的診斷防止誤診是治療該疾病的首要前提。在以往常規的治療中,大多數是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以及醫院所具備的藥物進行止咳祛痰、平喘、解痙以及抗感染等治療[2]。近些年來,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明顯增加了細菌的耐藥性,給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增加了難度[3]。
呼吸內科規范治療不主張將抗菌藥物作為常規使用的藥品,而是看重于相關檢查的結果然后進行針對性治療,嚴格控制藥物的劑量和種類,較大幅度地控制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同時注重于患者的生活習慣改善以及對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包括患者出院后的認真隨訪和生活習慣指導,對穩定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效果都有著積極的意義[5]。本結果顯示,通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68%,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僅有4.87%,明顯比常規組的17.07%要低出很多。因此,建議在臨床中推行呼吸內科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