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俊
(宣威市第二人民醫院 云南 宣威 655400)
腰椎壓縮性骨折屬骨科常見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外力影響和骨質疏松問題為主要病因,患者生活和運動能力均受到嚴重影響,臨床主要強調以手術方式進行治療[1]。此前學者研究發現,常規治療模式下,患者預后無法保證,應激反應較多[2]。給予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治療效果更為理想。我院以對照實驗進行不同治療方式的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中,選取10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28~75歲,平均(57.9±6.6)歲。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27~76歲,平均(57.6±6.7)歲。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采用切口復位椎弓根釘內固定方式,精準定位患者病患區域,以病椎上下椎體區域進行固定,取4枚螺釘確保固定效果,常規沖洗、縫合,并給予引流和術后護理。
觀察組行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術前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者取健側臥位或俯臥位,接受局麻,耐受性不佳者可以全麻或復合麻醉。精準定位患者病患區域,做體外標記,對移位組織進行按壓復位,常規消毒。借助C型臂進行穿刺輔助,完成穿刺后置入導針,于患者病患區域做切口,切口長度1.5cm左右,利用套管進行切口維持、建立手術入路,擴大操作孔,并對患者病患區域進行仔細觀看,分析病情。取空心椎弓根螺釘4~6枚,于患者骨折區域近端進行固定,對傷椎進行復位處理,并以C型臂進行復位情況的觀察,復位滿意后,對骨折區域遠端進行固定,仍以C型臂進行復位情況的觀察,無異常,可常規沖洗、縫合,給予引流和術后護理。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以及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術后疼痛評分(分)觀察組 53 1.2±0.3 71.2±12.3 3.2±0.6對照組 53 1.7±0.4 187.2±27.4 4.3±0.9 t- 4.056 46.228 5.193 P- <0.05 <0.05 <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腰椎壓縮性骨折多因前屈傷力致傷,可導致患者脊椎椎弓出現結構損傷,影響患者生活和勞動能力,各地醫療機構多主張給予及時治療。此前學者發現,常規治療模式下,患者并發癥較多、預后不理想,治療有效率不超過85%[3]。給予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患者治療有效率超過90%[4],且術后疼痛問題、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等指標得到改善[5]。我院研究結果與此相似,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23%,高于對照組的83.02%,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也優于對照組。
從作用方式上看,切口復位椎弓根釘內固定方式技術成熟,但切口較大,可造成較多的應激反應,出血量和手術效率也無法保證,患者術后感染可能性較高。且機體所受擾動較大的情況下,自恢復能力不夠理想,也影響預后。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所需切口較小,減少了患者術中出血量,也能減少手術時間,使治療工作快速完成,減少術后、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治療有效率和疼痛控制效果得到優化。從結果上看,觀察組手術治療的效果也更理想,提示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腰椎壓縮性骨折可行性高。
綜上所述,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腰椎壓縮性骨折臨床效果理想,患者預后和手術應激反應均可得到控制,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