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屠蘇(通訊作者) 巴根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江蘇 無錫 214002)
臨床上,急性呼吸衰竭為重癥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這一癥狀最常用的解決方式為機械通氣,但應用機械通氣不當,會造成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肺損傷預測評分量表能后對進行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早期預測。目前臨床上肺損傷預測評分量表的提出時間并不長,預測價值以及應用范圍需要展開進一步的研究。本次研究中,以評價肺損傷預測評分對重癥患者急性呼吸衰竭風險的預測價值進行分析,對我院收治的未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的ICU患者的一般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未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的ICU患者,共計選擇56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32例,女24例,年齡24~98歲,平均(64.3±11.6)歲。入住ICU時,患者肺損傷預測評分中位數為6,快速序慣性臟器功能衰竭評分中位數為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中位數為16.以患者在入住ICU后是否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分成急性呼吸衰竭組、非急性呼吸衰竭組,每組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自愿接受臨床治療,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
1.2.1 研究方法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未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的ICU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在進入ICU后是否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分成急性呼吸衰竭組、非急性呼吸衰竭組,采用多因素分析方式,對急性呼吸衰竭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經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對不同指標的預測價值進行評價。
1.2.2 觀察指標 對患者年齡、性別、肺損傷預測評分、快速序慣性臟器功能衰竭評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ICU患者病死率等進行統計。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發現,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肺損傷預測評分、快速序慣性臟器功能衰竭評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與非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
表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結果(±s,分)

表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結果(±s,分)
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急性呼吸衰竭組 28 7.5±2.2 2.3±1.1 18.3±5.6非急性呼吸衰竭組 28 3.3±1.3 1.0±0.5 12.9±6.7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肺損傷預測評分快速序慣性臟器功能衰竭評分
經統計,本組56例患者肺損傷預測評分≥4分者34例,ICU病死率為44.12%(15/34),肺損傷預測評分<4分者22例,ICU病死率為13.64%(3/22),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對ICU患者展開評估是重癥患者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現階段,臨床上對急性呼吸衰竭的評分尚無統一、公認的評分系統。國外有學者提出了肺損傷預測評分量表理論,這一量表能夠從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誘因、危險因素等方面展開評分,多中心隊列研究證實,肺損傷預測評分在疾病早期能夠識別出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高風險患者,這對于臨床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中,以對肺損傷預測評分對重癥患者急性呼吸衰竭風險的預測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未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的ICU患者得一般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肺損傷預測評分、快速序慣性臟器功能衰竭評分、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與非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比較,存在顯著差異;肺損傷預測評分≥4分者,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發生率、ICU病死率等均較<4分者發生顯著升高。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似,由此證實,在急性呼吸衰竭預測中,肺損傷預測評分的應用對于早期識別發生風險,降低重癥患者機械通氣使用率、ICU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