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空軍醫院 山西 大同 037006)
冠心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造成患者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梗塞是目前造成患者在臨床上發生致殘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人們的健康水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與威脅[1]。目前在臨床上常見的無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為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為盡可能保證患者的安全,選取科學適宜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2]。本次研究主要以無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為中心,重點分析卡維地洛治療的實際效果。
選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4例無心梗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開展本次研究,分組方式選取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2例。參照組有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57.51±4.77)歲;研究組有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57.65±4.23)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利尿劑治療、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治療、硝酸酯類治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治療等。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卡維地洛治療:選取藥物為卡維地洛(生產廠商:廣州南新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516),給藥方式為口服,給予患者初始劑量為5mg,每天2次,在確保患者耐受情況良好的情況下,每隔2周對用量進行翻倍,最大劑量為40mg,每天2次,連續治療3個月。在對患者進行用藥的全過程之中,倘若患者出現舒張壓低于60mmHg、收縮壓低于90mmHg或者是靜息心率低于60次/min,亦或是出現不能耐受表現,需將用藥劑量調整為上一劑量,繼續進行治療。
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兩組患者每天發生心絞痛的頻率進行觀察和記錄,通過疼痛數字評分法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疼痛程度(NRS),二者均與治療效果成反比;觀察和并記錄兩組患者6min步行實驗距離,距離越遠代表臨床療效越好[3]。評估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心悸、心絞痛和心律失常,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絞痛疼痛程度(NRS)和心絞痛發生頻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00),6min步行實驗距離,研究組長于參照組(P=0.000)。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s)
組別 例數 NRS(分) 心絞痛頻率(次/天)6min步行實驗距離(m)研究組 32 2.78±1.24 3.02±0.79 413.12±58.21參照組 32 5.26±1.24 5.87±0.87 380.51±52.35 t 8.000 13.719 2.356 0.000 0.000 0.022 P
不良反應發生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無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患者在臨床治療上的常用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該藥物的應用可以對患者血糖、血脂的代謝過程產生影響,可以對心血管疾病進行預防,可以有效作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梗后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效果顯著。卡維地洛對于鈣離子通道來說具有十分明顯的阻斷作用,可以利用非選擇性的β受體和α1受體存在的阻斷作用進而對兩種毛細血管相對應的擴張作用進行促進,實現降低患者血壓水平,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4]。卡維地洛同時還具有良好的保護神經和心臟的作用,能夠對高血壓現象進行有效控制,能夠對患者的腎形成保護,存在減少微量白蛋白尿、減少腎血管阻力等多種作用[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心絞痛疼痛程度(NRS)和心絞痛發生頻率相比,研究組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6min步行實驗距離相比,研究組明顯偏高(P<0.05);與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研究組明顯偏低(P<0.05)。說明卡維地洛治療的應用有利于優化無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工作,有利于促進患者預后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給予無心梗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卡維地洛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