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飛 李忠禮 周世勇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2)
目前對大腸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方式,輔以化療、放療、生物治療及中醫治療等綜合治療。輔助化療能減少腫瘤復發率,延長生存期,但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臨床癥狀依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中醫對大腸癌有獨特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強調扶正與驅邪并用。本學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大腸癌患者以脾氣虧虛、濕熱瘀毒證型居多,采用健脾扶正解毒方聯合奧沙利鉑+CF/5-FU(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化療方案對大腸癌術后患者進行治療,在中醫癥候、臨床癥狀和患者生存質量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行大腸癌根治性手術,且中醫辨證屬脾氣虧虛、濕熱瘀毒證型的患者56例,剔除未完成治療的病例,最終52例參與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齡為41~79歲,平均年齡為67.4歲;結腸癌16例,直腸癌36例;腺癌49例,粘液腺癌2例,其他病理類型1例;按照國際腫瘤TNM分期為Ⅱ期14例,Ⅲ期35例,Ⅳ期3例。按隨機數字表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及治療組各2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原發腫瘤部位、病理類型及分期、Karnofsky(KPS)評分情況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具可比性。
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及美國抗癌聯合會(2003年)的大腸癌TMN分期判定。脾氣虧虛、濕熱瘀毒證型(參照“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擬定):主證為面目發黃、肢體困重、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腹脹、納呆、發熱、身重、便溏不爽;次證為頭暈、心悸、納差、自汗;舌脈為舌質暗紅或瘀,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沉或澀。判定標準為主證3個或主證2個加舌象,或主證1個次證2個加舌象。
對照組病例采用奧沙利鉑+CF/5-FU方案化療,每次化療前半小時予格拉司瓊50mL靜滴防嘔吐。對照組具體化療方案為:第1d予奧沙利鉑85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2h,亞葉酸鈣200mg/m2加入生理鹽水500mL靜脈滴注2h,5-FU400mg/m2,靜脈推注后續以600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持續靜脈點滴22h;在第一天的基礎上去掉奧沙利鉑;每2周重復1次為1周期,6周期后評定療效。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口服健脾扶正解毒方劑。健脾扶正解毒方具體組方為:白術30g、山藥15g、黨參15g、黃芪15g、茯苓9g、苡仁9g、半夏9g、陳皮6g、赤白芍各9g、敗醬草12g、半枝蓮12g、百花蛇草9g、炙甘草6g,臨證時加減。每日一劑,煎取200mL,早晚分服,連續服用2周為一療程,共6個療程。
中醫癥狀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根據大腸癌的臨床常見癥狀(腹脹痛、腹瀉、便秘、納差、乏力、消瘦、惡心嘔吐) 分為0級、I級(輕度)、Ⅱ級(中度)、Ⅲ級(重度),分別記為0、1、2、3分,治療前后累積對比,按積分比評價療效。積分比=(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顯效:70%≤積分比<100%;有效30%≤積分比<70%;無效:積分比≤30%。生活質量評價參照Karnofsky(KPS)患者健康狀況評分表,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提高10分為改善,變化不超過10分者為穩定,下降10分以上者為惡化。化療毒副反應參照WHO急性和亞急性毒副反應的表現和分度標準進行觀察記錄。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經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合比較分析,作出結論。
兩組血清CEA、CA199水平比較,治療前后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本研究中健脾扶正解毒方聯合奧沙利鉑+CF/5-FU化療方案均對腫瘤標志物無明顯影響,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的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的變化情況(±s)
檢測指標 對照組 治療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CEA 16.12±6.23 12.45±9.18 18.06±9.64 10.16±9.21 CA199 36.14±12.72 28.37±17.36 38.86±19.41 25.09±13.13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健脾扶正解毒方聯合奧沙利鉑+CF/5-FU化療方案化療可明顯改善大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中醫證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改善情況(例)
兩組治療后根據Karnofsky評分結果分為改善、穩定和惡化三個等級。其總改善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比較(例)
兩組病例主要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白細胞下降,均為0~Ⅱ級,經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
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而且近年來發病率已成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3]。目前對大腸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通過手術切除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然而術后體內殘存的腫瘤細胞成為復發及臟器轉移的主要原因。化學治療是大腸癌最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常用藥物有5-Fu及其衍生物、絲裂霉素、順鉑等。目前以5-FU/LV方案,奧沙利鉑+CF/5-FU方案,FOLFOX方案成為目前術后化療的推薦一線方案,但化療藥物缺乏特異性選擇作用,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能殺傷正常細胞,對患者骨髓、肝腎及外周末梢神經等重要組織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致使單純的術后化療不能得到較為理想的療效[4]。
中醫治療是大腸癌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在病因病機上,大腸癌的發生是一個正虛邪實的過程,其病位在腸,病性為本虛標實,虛即正氣不足為本,臟腑多關乎脾、腎二臟;實即氣滯、血瘀、痰濁、邪毒內聚于腸道為標。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是大腸癌的發病基礎。在大腸癌的中醫治療中,應“治病求本”,首重健脾,扶正固本。“瘀毒”留滯則是引發大腸癌的重要因素,是腫瘤形成、生長、轉移的直接病理基礎,“瘀毒”與脾氣虧虛互為因果,故消除瘀毒也是治療大腸癌的關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手術、化療等治療方法勢必耗傷人體正氣,氣滯血瘀的病機沒有得到根本逆轉,因此,健脾扶正化濕,清熱解毒是本病的重要治法,符合標本并治的原則。
健脾扶正解毒方,其中炒白術、山藥為君藥。白術具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功效,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助方中參、術以健脾益氣。黨參、黃芪、茯苓、芍藥、苡仁、半夏、陳皮輔助君藥健脾益氣利濕,赤芍、白芍養血斂陰,以上諸藥共為臣藥。敗醬草、半枝蓮、百花蛇草清解腸府熱毒,炙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全方合用,標本兼顧,共奏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方劑中炒白術、黨參、黃芪、白芍、茯苓、苡仁均屬扶正培本藥物,經現代研究表明,扶正培本中藥或中藥提取物可通過影響細胞生長周期、抑制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發揮抗腫瘤作用。方中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主治清熱解毒,研究表明,這三類清熱解毒藥物也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及血管生成、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等多種功效。
本研究顯示,健脾扶正解毒方配合奧沙利鉑+CF/5-FU方案化療較單純化療組在降低腫瘤標志物CEA、CA199及減輕化療藥物毒副反應方面無特殊優勢,但從患者中醫證候情況來看,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腹脹痛、腹瀉、便秘、納差、乏力、消瘦、惡心嘔吐)均有明顯改善,生活質量評分也顯著提高,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健脾扶正解毒方是一種安全的方藥制劑,能改善大腸癌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癥候、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