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平 俞根娣
(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骨科 上海 200070)
膝關節鏡術后容易發生靜脈血栓拴塞并發癥(VTE),若沒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其身體質量,靜脈血栓塞癥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本文針對膝關節術后VTE的預防以及抗凝策略進行研究,[1],現將相關病例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膝關節鏡術患者132例,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了兩組,對對照組66例患者采用 常規化的護理干預法,其中男性23例,年齡為 45~75歲,平均年齡為(60.3±5.21)歲,女性43例,年齡為49~75歲,平均年齡為(63.2±7.85)歲;對實驗組66 例患者采用防范護理干預法,并將其分為給抗凝藥物組和非抗凝藥物組,男性40例,年齡為 41~75歲,平均年齡為(52.3±6.25)歲,女性26 例,年齡為49~85歲,平均年齡為(53.6±5.25)歲;差異護理干預、抗凝藥物后,對比兩組患者的 靜脈血栓拴塞結果。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所有的患者采用常規化的血管超聲檢查,觀察患者的下肢血管的變化情況。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的護理干預,不采用抗凝藥干預。
對實驗組患者術后采用靜脈血栓拴塞防范措施,讓患者及時參與康復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下肢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患者及早下地活動等,采用循序漸進地康復恢復方式[2]。
觀察患者VTE發生情況,根據復查體格檢查,如肢體紅腫、脹痛、活動受限、Hoffman’s征陽性、不明原因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降低、胸痛、心悸等臨床癥狀將患者分為三大類:常見問題、輕微、無明顯問題。對有可疑患者采取血管超聲及肺動脈造影檢查,對證實的VTE患者,評估其圍術期VTE風險因素。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為[n(%)],予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為(±s),予以t檢驗。P<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兩組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VTE并發癥對比[n(%)]
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實驗組VTE并發癥對比[n(%)]
作為現代骨科手術常見的并發癥,靜脈血栓拴塞嚴重影響者患者術后恢復質量[3]。對比常規化的手術干預,關節鏡手術的風險小,且并發癥發生低,因此醫護人員的防范意識不高,若疏忽治療,患者很容易發生VTE問題。對此一些醫生在關節鏡手術圍手術期間采用抗凝藥物。部分醫學研究表示,采用抗凝藥物對患者恢復影響不大,預防VTE的重點在于加強患者的醫藥護理,預防其發生不良反應[4]。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膝關節鏡術患者132例,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了兩組,差異護理干預、抗凝藥物后,對比兩組患者的靜脈血栓拴塞結果。以上研究結果可知,實驗組無明顯問題39例(59.09%),VTE發生27例(40.91%),對照組無明顯問題12例(18.18%),VTE發生54例(81.82%),P<0.05,抗凝組無明顯問題6例(18.18%),VTE發生27例(81.82%),非抗凝組無明顯問題6例(18.18%),VTE發生27例(81.82%),P>0.05。
綜上所述,采用預防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減少VTE在膝關節術后產生,但抗凝藥物作用不顯著,建議患者早日采用康復干預,及時用藥,配和護理,以此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