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健康體檢部 廣東 廣州 510260)
腦血管疾病是引起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分為出血性的和缺血性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占絕大部分。腦動脈狹窄是引起缺血腦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盡早診斷和治療能大大降低狹窄引起腦卒中發生的概率[1]。90年代初期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開始應用于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中,TCD能動態顯示腦內各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能更直觀準確的定位病灶位置[2]。本次研究探討的是經顱多普勒超聲在顱內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者117例,所有體檢者均行多普勒超聲檢查。篩選出有大腦中動脈狹窄的60例體檢者作為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7.69±13.54)歲;無大腦中動脈狹窄的57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27例,女30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1.27±15.2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體檢者均進行TCD檢查,采用德力凱EMS-9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探頭頻率為2.0MHz,檢測眼窗、枕窗等顱內血管利用脈沖波對顱內動脈進行探測,觀察記錄相關參數。
觀察和記錄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動指數。
以血流速度和血流頻譜診斷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當峰值流速160~180cm/s時且伴有渦流為輕度狹窄;當峰值流速為180~220cm/s時且伴有渦流為中度狹窄;當峰值流速>220cm/s時且伴渦流為重度狹窄。
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搏動指數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收縮期峰值流速(196.47±15.68)cm/s、平均血流速度(117.52±13.82)cm/s顯著高于對照組(128.65±12.43)cm/s、(59.73±12.59)cm/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TCD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TCD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搏動指數 收縮期峰值流速(cm/s) 平均血流速度(cm/s)觀察組 60 0.75±0.16 196.47±15.68 117.52±13.82對照組 57 0.76±0.14 128.65±12.43 59.73±12.59 t 0.359 25.839 23.607 0.720 <0.01 <0.01 P
收縮期峰值流速為:輕度狹窄(172.35±4.62)cm/s、中度狹窄(198.69±5.95)cm/s、重度狹窄(237.32±4.17)cm/s,平均血流速度為:輕度狹窄(73.58±15.24)cm/s、中度狹窄(110.24±14.82)cm/s、重度狹窄(137.42±16.57)cm/s,隨著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收縮期峰值流速以及平均血流速度越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大腦中動脈是顱內最易發生病變的動脈,一旦出現狹窄會導致缺血腦血管病的發生。近年來,數字血管造影術(DSA)、CT血管造影術(CTA)以及TCD被應用于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中,其中DSA的診斷敏感性較高,但對患者是有創的,存在一定風險[3-4]。CTA屬于微創,可清晰顯影血管壁,但價格高、放射性強,且造影劑會引起患者不良反應,對遠端血管顯影不清,不能作為缺血腦血管病的常規檢查手段[5]。TCD具有操作簡單、重復檢查、無創等優點,通過對顱內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變化以及血液流量的檢測,從而判斷血流動力學變化,對血管壁情況進行綜合判斷[6]。本研究結果表明,TCD通過檢測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得出收縮期峰值流速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顯著高于正常人,且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其收縮期峰值流速以及平均血流速度也會顯著增加,此時血流灌注的壓力梯度也明顯發生改變,且遠處腦組織血管灌注量也出現下降,患者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容易導致缺血腦卒中。綜上所述,TCD檢查操作較為簡單,同時能更加直接了解顱內動脈狹窄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一定指導作用。
表2 不同狹窄程度TCD檢測結果的對比(±s)

表2 不同狹窄程度TCD檢測結果的對比(±s)
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 例數 搏動指數 收縮期峰值流速(cm/s) 平均血流速度(cm/s)輕度狹窄 13 0.74±0.15 172.35±4.62 73.58±15.24中度狹窄 29 0.74±0.16 198.69±5.95 110.24±14.82重度狹窄 18 0.76±0.12 237.32±4.17 137.42±16.57 F 0.117 624.380 64.453 0.890 <0.01 <0.0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