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心
(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 廣州 510100)
快速康復理念是將麻醉、護理及外科等學科的最新循證醫學證據進行整合的一種集成創新理念[1],通過優化的臨床路徑及護理干預達到減少創傷應激、促進術后器官及肢體功能早日康復,降低并發癥并縮短患者恢復時間的臨床實踐過程。近年來隨著這一理念的應用與推廣也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發展并獲得臨床的廣泛認可與接受。神經外科疾病多以危急重癥為主,具有病情變化迅速、恢復時間長、術后并發癥多且嚴重,治療復雜的特點,這也造成日常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增多[2]。本研究為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回歸社會的意義與價值,選取100例神經外科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12月神經外科重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54例,女46例;年齡49~67歲,平均(58.2±9.1)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9~67歲,平均(58.2±9.1)歲。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0~66歲,平均(58.3±9.0)歲。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未見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快速康復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包括:(1)術前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介紹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及快速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全面、正確的認識疾病,意識到手術治療的安全性與優越性并了解快速康復護理對患者恢復的促進作用,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并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完善患者各項檢查,評估患者的耐受能力,確保每項檢查結果符合手術要求[3]。術前為患者剔除頭部頭發并做好備皮工作,術前當晚用洗必泰沐浴露清洗頭部,加強頭部的清潔。(2)調整手術室溫度,保持溫度在24℃~25℃左右,加溫手術臺并可使用保溫毯對患者進行體表保溫。手術過程中可使用輸液儀對液體進行加溫,維持溫度在36℃~37℃,控制輸液量在2000ml并注意輸液速度。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避免發生術中低體溫發生[4]。(3)術后2h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若未出現即可提供溫暖的碳水化合物飲料或溫開水多次少量飲用;術后4~6h可適當給予米湯等留置食物,次日可給予半流質食物,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喂食量并逐漸過渡到普食物。病情穩定后,可引導患者適當進行床上運動,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良姿位擺放及被動肢體活動。若患者意識清楚,并請允許可進行翻身訓練及座位訓練,促進去肝功能恢復;若患者作為平衡較好,下肢力量允許的情況下可嘗試進行輔助站立。
應用Fugl-Meyer(FMA)評分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并使用生活能力評分ADL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FMA及ADL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越好。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FMA及ADL評分未見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及ADL評分比較(±s,分)

表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及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FMA評分 AD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0 24.32±6.11 64.56±4.75 29.41±5.51 67.34±4.27對照組 50 24.43±6.00 45.32±7.17 29.02±5.07 49.12±4.65 P>0.05 <0.05 >0.05 <0.05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在治療方面難度較大,病情變化急,除了及時有效的針對性治療外,護理干預的配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患者提供快速康復護理干預一方面在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有助于幫助其調整心理與生理狀態,全面正確的對疾病及治療方式產生認識,可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術前做好備皮等各項術前準備工作,術中密切配合,做好患者的保溫護理有助于避免由于術中低體溫導致的心血管并發癥、凝血功能異常及麻醉蘇醒延遲等造成的不利影響并為術后恢復創造有利條件[5];術后通過盡快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至正常的基本原則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指導其進行主動或被動伸展、屈曲活動,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及器官功能恢復,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應用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干預后ADL生活能力評分及FMA肢體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及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對提高其生活自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并縮短其康復時間均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