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琴 羅吉敏
(貴航集團302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慢性傷口的定義目前尚未統一界定,臨床上多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傷口在經過一定時間治療后未完全愈合或未愈合傾向,而從傷口愈合學上講,慢性傷口為一個無法通過正常有序而及時的修復過程達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狀態的傷口。傷口愈合時間是由傷口大小、病因、個體一般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因此不能以簡單的時間進行劃分。在臨床治療慢性傷口患者中,由于治療周期長、傷口愈合慢,大多數患者在病情有所改善后均選擇出院靜養,而出院后缺少相關護理知識與經驗,易導致傷口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基于以上,我院展開了延續性護理在對慢性傷口患者進行護理中應用價值的相關研究與分析,如下。
選取自2019年5月開展研究工作以來我院收治的122例慢性傷口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進行6個月的臨床研究,采取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組為人均61例的AB兩組。A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6例,平均年齡為(35.5±2.6)歲,B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齡為(38.5±2.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出院指導、叮囑患者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
A組患者在B組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措施,內容如下:
(1)加強專科護士延續性護理工作管理制度,成立延續性專科護士小組,利用專科護士在慢性傷口領域上的指數、專長和技術對慢性傷口患者進行分類檔案管理,對患者的疾病類型、傷口狀況、出院時間、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方面進行詳細記錄,制訂患者出院后延續性護理計劃,包括電話隨訪和家庭訪視等措施[2]。(2)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知識以及健康宣教,普及疾病的相關知識,樹立患者及患者家屬正確的治療理念,并指導患者以及其家屬如何正確的清潔傷口,更換輔料,無菌操作的重要性,操作前進行七步洗手法對手部進行清潔,指導患者以及家屬進行藥物使用、更換輔料以及傷口大小的記錄,復診時可以為醫生診治提供依據,規定患者定期對傷口進行拍照,及時與延續性專科護士小組人員交流,時刻關注患者傷口變化[3]。同時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用以保證身體所需營養正常攝入,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促進患者新陳代謝,加快傷口愈合。(3)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慰問,頻率保持每周1次,每次通話時間為10分鐘,了解患者傷口變化,患者的需求,藥物和輔料是否需要補充,治療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并幫助解決。(4)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頻率保持在1個月1次,由于有的患者年齡較大、行動不便,對于拍照和電話溝通使用不流暢,專科護理人員登門進行護理,查看患者傷口,對患者和家屬進行補充性建議,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指導,避免患者產生過多的不良情緒,不利于病情發展。
根據患者護理實施后身體健康問題的改善情況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進行數據分析;2個月后將患者傷口愈合情況進行統計,顯效為傷口創面大幅度減小,愈合面積≥75%,有效為傷口創面愈合面積≥30%,伴肉芽新組織長出;一般為傷口創面小面積愈合,愈合面積<30%。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8.5%,顯著低于A組患者的98.4%,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身體健康問題的改善情況對比(n)
A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96.7%,顯著高于B組的86.9%,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對比(n)
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身體創傷,例如潰瘍性傷口、糖尿病傷口、外力所致損傷,慢性傷口愈合時間較長,如長期住院治療會使醫療費用有所增加,同時也占用醫院床位和護理資源,所以大多數慢性傷口患者選擇在家治療。由于患者對于疾病認識不足,換藥操作不當,容易造成傷口繼續惡化,專科護士是延續性護理中的主力人員,指的是對出院患者進行護理指導,通過電話、微信等工具進行交流,還可以上門為患者進行護理服務。延續性護理不僅免于患者來回去醫院奔波,節省患者醫療費用,同時專科護士與同行、醫生等協作,指導和幫助患者提高慢性傷口的自我護理和治療,提高患者自我治療的質量,促進傷口快速愈合,提高了治療有效率。
本研究顯示,護理實施后,兩組患者身體健康問題的改善情況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在慢性傷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顯著,不僅能有效促進傷口愈合,還可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