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奉節縣永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重慶 404600)
冠心病為心血管科常見病,特征為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受損。臨床研究發現,適當的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臟的負荷能力,提升自主神經的調節能力,降低冠心病的發病風險。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可支配和調節機體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體的活動功能[1]。本文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康復運動護理,觀察對自主神經功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時間2017年5月—2019年4月;研究病例選擇我院確診的冠心病患者90例。納入標準:患者均確診為冠心病,具有研究代表性;患者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簽署研究知情書。排除患者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肢體活動障礙、精神障礙等與本次研究無關的病癥。依照雙色球分組方式,將患者平均納入實驗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實驗組中男性有24例,女性有21例,年齡在57~76歲之間,平均(65.3±0.7)歲;對照組中男性有23例,女性有22例,年齡在58~77歲之間,平均(64.7±0.2)歲,患者的性別、年齡數據相對比,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進行同樣的基礎治療,方法如下:三磷酸腺苷口服,20mg/次,3次/d。曲美他嗪口服,20mg/次,3次/d。對照組患者未接受任何康復治療,僅進行常規護理。護士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患者實施用藥護理、簡單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等。
實驗組實施基礎護理+康復運動,實施方法如下:遵照患者的疾病分級制定針對性的康復運動方案[2]。根據患者的喜好選擇運動方式,可供選擇的方案有太極拳、慢走、慢跑和騎自行車等,30min/次,1次/d。
測定實驗組患者康復運動前后的HRV,測定對照組患者的HRV,采用便攜式磁帶盒記錄患者24的動態心電圖,分頻域指標和時域指標,并與對照組的HRV指標進行對比[3]。時域指標:SDNN:24h全部正常心動周期標準;SDANN:24h內間隔5分鐘階段平均心動周期標準差;SDNNindex:相鄰正常心動周期差值均方根。頻域指標:LF(Ig低頻)、HF(Ig高頻)、TF(Ig總頻譜)。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數據統計上看,兩組患者在康復前時域指標數據對比無顯著意義;實驗組患者康復運動前后時域指標對比有顯著差異;實驗組患者康復運動后的時域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時域指標數據對比(±s,ms)

表1 患者時域指標數據對比(±s,ms)
注:運動前與對照組相比,aP>0.05;運動后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n 時間 SDNN SDANN SDNNindex實驗組 45 運動前 102.28±1.53a 97.26±1.22a 45.09±1.21a運動后 153.29±1.26B126.09±1.53B 55.94±1.42B對照組 45 103.67±1.22 98.42±1.39 43.98±1.32
實驗組患者頻域指標低于對照組,經過康復運動后明顯回升,數據對比無顯著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頻域指標數據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頻域指標數據對比(±s)
注:運動前與對照組相比,aP<0.05;運動后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n 時間 LF HF TF實驗組 45 運動前 1.89±0.21a1.76±0.42a1.86±0.21a運動后 2.43±0.53B2.18±0.84B2.98±0.34B對照組 45 2.56±0.15 2.25±0.13 2.94±0.39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見心血管疾病,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肌因供血不足出現缺氧、缺血等癥狀,若治療延誤可出現心肌梗死、心理衰竭等危險情況[4]。應用鈣離子拮抗劑和硝酸鹽制劑可顯著改善血管痙攣狀態,增加冠脈血流儲備,但長期治療易產生耐藥性,出現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康復運動基于有氧運動療法,通過適當的運動鍛煉提升患者心肌血液流量,增強心臟儲備能力,有效緩解心肌缺氧、缺血等癥狀,改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
從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可見,實驗組應用康復運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的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表明康復運動發揮了非常好的應用價值。
綜上,將康復運動應用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可明顯改善其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提升預后,臨床護理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