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瓊華 蔡少賢 胡水勛
(惠來縣慈云中醫院內科 廣東 揭陽 515200)
急性腦梗死發病率高,雖然目前臨床治療手段和技術不斷改進,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合并不可逆轉性的肢體偏癱,增加治療難度,并且對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本院在臨床實踐中為患者采用中頻脈沖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選取6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加以說明,對中頻脈沖治療護理配合方法進行探討。
本次調查研究對象均為急性腦梗死并偏癱,共88例,滿足本次調查研究相關條件。納入標準:(1)腦梗死病情明確;(2)無其他高危因素;(3)無凝血功能障礙;(4)治療依從性較高。根據1:1比例隨機分組,觀察組44例患者種,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齡45~78歲,均值(63.33±4.25)歲。其余44例患者納入到對照組中,其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45~80歲,均值(63.36±4.26)歲。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2)合并全身性感染癥狀;(3)合并惡性腫瘤;(4)合并免疫性嚴重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康復護理指導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及時對其開展相關檢查,確診病情后,對疾病進展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做好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肢體康復功能訓練,急性期以被動訓練為主,保持患者肌張力,并且維持患者關節活動在一定范圍內,避免肢體功能萎縮。恢復期指導患者開展多種體位訓練,包括坐起、坐位、站立、行走等訓練,強化患者身體平衡能力。
1.2.2 脈沖治療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和干預的前提下,配合中頻脈沖治療儀(型號:BA2008-Ⅱ;北京奔奧新技術有限公司)輔助治療,做好護理干預配合。護理人員講解中頻脈沖的必要性,一對一指導患者,治療頻率設置為2~8kHz,輸出電流0~100mA±10%,電極片規格96*61mm。治療過程中,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將電極片分別放置在患側肢體肌肉處,每次持續時間20min,期間做好護理觀察,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觀察脈沖治療過程中患者反應情況,詳細記錄患者生命體征狀況,發現異常及時進行相應干預。
1.2.3 心理疏導干預 患者發病突然,很多患者及家屬合并嚴重心理負擔,擔心疾病康復和醫藥費用等問題。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及家屬開展心理疏導,減輕恐懼、緊張情緒。對患者情緒變化加以關注,當患者存在消極不良情緒時,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治療成功案例,為患者樹立更多治療信心,從而最大程度強化患者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部分家屬對脈沖治療存在認知誤區,展開系統性的宣教工作,講解脈沖治療的優勢及中注意事項,使家屬能夠對治療方案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強化其認知程度,從而做好配合工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采用FMA量表進行判定,上肢功能取分范圍0~66分,下肢功能取分范圍0~34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肢體功能恢復越好[1,2]。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肢體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肢體功能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但觀察組治療后肢體功能評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4 42.23±4.5685.62±7.21 21.662 0.000對照組 44 42.24±4.6171.66±6.19 12.369 0.000 t 0.536 15.639 0.218 0.000 P
急性腦梗死發病率高,患者病情進展快,可對患者肢體造成嚴重損傷,造成肢體偏癱,不僅導致患者肢體功能下降,同時也會顯著增加臨床治療難度。研究指出[3],除了要關注患者急性期治療外,也要采取必要方法對患者偏癱情況進行改進,從而提高預后效果。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配合中頻脈沖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并且做好護理干預配合,可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中頻脈沖電治療屬于常見的物理療法,其可直接作用在偏癱肢體上,通過神經傳導,不斷改善患者肢體肌群功能。與低頻脈沖治療相比,中頻脈沖將治療頻率設置在6-87kHz,肌肉收縮閾值更低,可有效緩解治療過程所帶來的疼痛。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為患者做好各項護理干預配合,能顯著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頻脈沖療法輔助常規治療,并給予對應護理干預,急性腦梗死患者肢和下肢功能評分明顯提高,效果優于單純常規治療和康復指導,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