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煒超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十二病區 安徽 合肥 230031)
由于精神分裂癥病情復雜、反復、病程長、預后差,很多患者長期住院接受治療,在疾病的間歇期也往往存在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或人格的改變,常表現為情感淡漠,沉默少語、始動性缺乏等,生活自理能力較差[1];外加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易出現便秘現象。及時評估和發現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排便情況,采取干預措施,是有效降低患者發生腸梗阻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動研究是建立在傳統量性和質性研究方法基礎上,承繼兩者優勢的一種研究方法,起源于社會心理學領域。行動研究將研究與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密切配合,在解決護理領域問題中呈現顯著優勢[2]。我科以行動健康教育法為導向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防便秘知識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入組標準選取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呼吸系統功能不全,癡呆、腫瘤患者。將2017年6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的72例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均為女性,住院時間≥1年,初中及以上文化。對照組患者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2.13±8.37)歲,病程3~40年,平均病程(16.45±8.27)年,實驗組患者年齡33~64歲,平均年齡(41.76±9.19)歲,病程3.5~39年,平均病程(17.24±7.6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執行精神科護理常規、健康教育。
1.2.2 實驗組 在執行對照組相同的治療及護理上,應用行動健康教育法。具體方法是:發現問題→制定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及進行再計劃的循環模式進行干預,干預時間為6個月。
1.2.2.1 發現問題 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易發生便秘的原因,將“如何提高患者防便秘知識的知曉率”確定為研究問題。通過回顧性的調查、查閱大量文獻、與康復期患下者進行訪談,行動小組分析、歸納出患者對防便秘知識知曉率低的相關因素是:患者記憶力下降、護士健康宣教不到位等。
1.2.2.2 首次計劃及措施 制定提高患者防便秘知識知曉率的計劃和實施方案,包括患者便秘前、中、后的工作安排,分步驟健康教育內容;組織召開行動小組成員會,規范大家的健康教育方法,安排高年資護士對低年資護士定期培訓。
1.2.2.3 行動 制作圖文并茂的防便秘相關知識、方法宣教資料,在病區內多處張貼,每日工療護士先組織觀看視頻,再示范指導患者防便秘康復活動(腹部按摩操)手法進行活動,責任護士通過小組形式講解,重點患者一對一示范指導手法;每周進行團體授課,通過多媒體教學、情景模擬、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和訓練手法指導,并適時采取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成績優異者每半月召開一次病員座談會,與患者進行經驗交流,并根據反饋結果適當調整方案。
1.2.2.4 觀察 觀察患者參與率的情況,不定期抽查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知曉情況和對腹部按摩操的掌握程度。責任護士每周對本小組成員進行階段總結,了解患者的排便情況,對出現的問題隨時解決,對態度積極的患者給予表揚,對未完成的情況分析原因。
1.2.2.5 反思及修正計劃 每周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進行分析,反思患者在參與本研究中未達到預期效果的處理,幫助患者解決責任護士未能解決的問題。每月組織召開行動小組交流會一次,護理人員與各組組長參與,發現問題及時修正計劃,并根據具體原因,調整、修改再制定新計劃進行下一輪循環中。
1.3.1 采用自行設計健康教育評分表測量健康教育知識評分,內容為防便秘相關知識,包括10個方面的內容,得分越高,說明掌握的越好。
1.3.2 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情況。
1.3.3 選擇護士用住院觀察量表(NOSIE)于入院時和健康教育后12周末評定。
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健康宣教防便秘知識掌握及滿意度比較[n(%)]
表2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NOSIE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NOSIE量表評分比較(±s,分)
項目 實施健康教育前 實施健康教育后實驗組 對照組 P 實驗組 對照組 P社會能力 12.65±3.71 11.41±3.02 >0.05 33.54±3.27 30.69±2.22 <0.01社會興趣 5.21±5.30 6.35±4.19 >0.05 22.75±6.89 11.76±5.31 <0.01個人整潔 12.72±3.62 12.74±4.02 >0.05 28.02±2.98 24.38±3.94 <0.01激惹 12.34±5.12 13.21±5.03 >0.05 8.23±5.41 10.38±6.79 <0.01精神病 4.56±3.52 5.01±3.79 >0.05 2.02±2.13 5.32±3.54 <0.01遲滯 18.54±5.37 17.89±3.87 >0.05 5.38±3.03 8.61±4.29 <0.01抑郁 4.68±3.73 3.74±3.12 >0.05 2.34±2.12 3.12±4.32 <0.01總積極因素 44.59±9.72 41.83±11.24 >0.05 86.27±9.01 69.03±4.59 <0.01總消極因素 35.14±9.18 33.79±7.87 >0.05 15.85±6.54 21.12±9.01 <0.01
行動健康教育是通過合作式自我反思的探究工作形式,解決實踐中的問題[3],在本文中,以如何提高患者防便秘知識的知曉率為向導,通過病區護士和住院患者共同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商討出可實現的目標,與此同時,查閱大量文獻、回顧性選取病區資料等,行動研究小組將問題逐個分解為小問題,共同制定解決方法并實施,安排人員動態監測實施進展,遇到問題隨時研討修改方案,整個反思過程螺旋循環,目的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尋找到成功的運作方法。
通過開展行動健康教育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防便秘健康教育活動,護士有計劃、有目的、有時間性,分階段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避免了健康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尤其是針對長期住院的患者,采用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形式直截了當的闡述了內容,通過情景模擬的形式,讓患者在遇到相似情況時,立即了解應對措施,避免了疾病往更深層次的發展。
患者的滿意度是衡量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4]。通過開展行動研究法,變被動研究為主動參與[5],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另外,護理人員還改進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為患者提供便利的服務,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
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對患者有明顯的康復促進作用,不僅改善了病人的社會功能、社會興趣、個人生活能力,而且改善了患者的部分精神癥狀,說明在行動研究法指導下的健康教育對慢性精神分裂癥衰退病人有助于疾病的康復。但本研究仍有很多不足,如樣本量小,且無男病人參與此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