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肖長美
(江蘇省建湖建陽眼科醫院 江蘇 建湖 224700)
在眼科臨床,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疾病,由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為避免病情加重,增加治療難度,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控制負性情緒,降低眼壓[1]。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在臨床護理中,給予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護理,既能保證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又能改善臨床護理效果,縮短患者的康復進程。基于此,本組課題將收治的40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收治時間為2019年1—11月)作為樣本,經臨床護理后,旨在探究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及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11月接診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計40例。根據患者入院的不同時間,將其平均分為兩個組別,每組20例。研究組有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齡值介于46~83歲,平均年齡為63.6歲。對照組有女性13例,男性7例,年齡值介于47~83歲,平均年齡為65.3歲。比較40例研究樣本的臨床相關資料,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經B超、UBM檢查確診;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一般資料缺失者;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治療耐受度較差者。
臨床護理期間,對照組20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20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應周到、體貼地接待患者,幫助患者提供住院便利的同時,應減輕患者的陌生、緊張、局促感。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說明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預后情況等,叮囑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展開各項醫療活動,盡快緩解不適癥狀[2]。②心理疏導: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通過頻繁的溝通,鼓勵、安慰患者,避免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降低治療依從性,延緩患者的康復時間[3]。③行為干預:臨床護理期間,醫護人員還應指導患者學會冥想、深呼吸,進而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減少情緒波動。此外,為了能夠堅定患者的治療信心,還應邀請同類疾病患者,通過互相鼓勵、彼此安撫等方式,提升臨床治療效果[4]。
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取我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由患者對本次護理服務進行評估。問卷的滿分為100分,得分若≥90分,表示非常滿意,得分若≥75分,表示一般滿意,得分若<75分,表示不滿意。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11例非常滿意,8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5.00%;對照組3例非常滿意,10例一般滿意,7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65.00%。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與其他眼科疾病相比,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病后,患者常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了減輕病痛折磨,緩解患者病情,優化治療效果,需要在臨床治療時,配合護理干預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5]。
本次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65.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果說明,心理護理在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應用,獲得確切的臨床效果。通過入院宣教、心理疏導、行為干預等方式,給予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可通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發生,進而增強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堅定治療信心,改善患者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臨床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