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貝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肝膽外科 重慶 400000)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臨床上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致死率高、并發癥多等特點,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如果治療或護理措施不當,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循證護理是新興護理方式,主要是分析臨床研究成果,通過科學合理的理論結合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多角度的全面護理[2]。為探討循證護理用于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接收的11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10例納入研究,分成對照組(n=55)和觀察組(n=55)。對照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33~77歲,平均年齡(46.7±3.3)歲;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45.8±3.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與《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有關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相符[3]。
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患者在入組后采取禁食、胃腸道減壓、靜脈營養等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立即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具體如下:(1)護理人員建立工作小組,確定關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課題,搜集相關文獻并進行總結;(2)護理人員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并在實際護理的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調整護理方案;(3)時刻監測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對患者的血尿淀粉酶進行動態監測,時刻關注患者病情;(4)建立靜脈通道:在給患者補充血容量的同時,為避免機體水電解質紊亂,建立靜脈通道;(5)并發癥護理:觀察患者的嘔吐及排泄物,若發生出血的情況,則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并給予靜脈滴注和輸血措施;(6)在患者禁食期間,采取靜脈輸送的方式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等到患者病情好轉后,指導患者進流食,然后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飲食;(7)定期更換引流袋,按照無菌的標準進行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使用本院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匿名調查,滿意度有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87.27%)較對照組(63.64%)高(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上眾多胰腺炎中最常見的,其病情發展快、并發癥多、預后效果差,屬于消耗性急腹癥[4-5]。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死于病發早期,常伴隨器官功能衰竭、阻滯壞死以及感染等,因此患急性胰腺炎患者應該立即入院治療,醫護人員不僅要對患者采取手術、藥物等治療方式,還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6]。循證護理是通過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的方式對病人進行護理。這種護理措施可以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有利于提高護理的安全有效性,通過循證護理對患者的心理、疼痛、健康教育、飲食等多方面進行護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87.27%)顯著高于對照組(63.64%),差異顯著。分析其原因是,循證護理與常規護理相比更加靈活、科學、系統,通過提出問題、查找證據、解決問題等步驟,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針對性護理,能夠提高護理效果,與吳金梅[8]的研究有相似性。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能夠能有效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患者恢復,值得臨床上應用。